第4章 以爱的微笑,呵护孩子(1)
家,是我们每个人歇息的港湾,可以轻松地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父母,则是孩子永远的港湾,能够容纳孩子的成功与微笑,也能容纳孩子的过失和眼泪。即使全世界都不欢迎我们的孩子,我们也要向孩子张开我们的怀抱。
做孩子永远的港湾
家,是我们每个人歇息的港湾,可以轻松地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父母,则是孩子永远的港湾,能够容纳孩子的成功与微笑,也能容纳孩子的过失和眼泪。即使全世界都不欢迎我们的孩子,我们也要向孩子张开我们的怀抱。
做孩子永远的港湾,首先要给予孩子完整的爱。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或者将孩子交给长辈来抚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关怀,还需要父母的关心与拥抱。孩子们期望能像小的时候一样,扑到父母怀里撒娇、哭泣,甚至在犯了错误的时候需要父母的批评和教导。这种心理的安抚,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父母。
明华是一个漂亮的高一女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爷爷在家照顾她。不管明华的成绩如何,或者遇到了什么麻烦,父母总是心不在焉地说一句:“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很忙。”年少女生的心事,也没有办法告诉年长的爷爷。慢慢地,明华也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她的成绩一落千丈,开始抽烟、喝酒、打架,与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老师感到十分吃惊与惋惜,不敢相信这就是以前乖巧听话的明华。当父母开始想到关心明华的时候,她已经因为参与聚众斗殴而进入看守所。
我们听说过许多父母疏于照顾的孩子走上歧途的故事。孩子需要的很简单,他们可能是想通过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呼唤父母的归来。而父母却以“工作是为了孩子”为借口,将照顾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认为孩子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苦衷。其实,父母又理解孩子多少呢?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无条件、完整的爱,要接纳他们,花时间照料、陪伴他们,要和孩子紧密接触。从孩子出生到他们长大,对他的爱抚、亲吻、拥抱都会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依恋感没有被满足、情感和精神上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也无法独立。父母和孩子进行多少交流、形成什么样的关系对孩子的精神发育、智力开发以及个性形成都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做孩子永远的港湾,还要尊重和理解孩子。
我们在与外界交流的时候,都会根据不同时间、场合与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我们内心认为我们与外界是平等的,必须付出尊重与理解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在于孩子谈话时摆出居高临下的态度,进行说教和批评,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拒绝与反抗,使孩子产生距离甚至怨恨。
萌萌放学回家的时候十分气愤,他跟妈妈说:“我们老师太过分了。”妈妈正愁于制作这季度的工作报表,心不在焉地问:“怎么了?”萌萌说:“今天王明跟同学打闹,把教室玻璃打破了。我帮他去买了玻璃,还帮他把玻璃装好。因为王明有事先回家了,老师看到我在装玻璃,竟然说是我把玻璃打破的。我怎么解释他都不听……”说到这时,萌萌发现妈妈并没有什么反应,便问:“妈妈,你听到我在说什么吗?”妈妈“嗯”了一声。萌萌忽然十分愤怒地扔下书包,走进自己的房间,并且“砰”地关上了自己的房门。当妈妈反应过来的时候,无论如何敲门,萌萌也不愿意搭理妈妈了。
尊重和理解孩子,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处于强烈情绪之中时,往往无法接受批评与意见,甚至是安慰。这时,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心情,同情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感到自己受到关怀,有人了解,自然也会平静心情,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帮助他应付所碰到的难题和困难,相信孩子一定会振奋精神,集中精力面对一切麻烦与困境。
做孩子永远的港湾,就要给予孩子坚实可靠的安全感。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孩子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信任,这也是安全感的奠基石。而孩子的安全感则来源于养育者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具有安全感的孩子不随意冒险,不在马路上乱跑,每到一个陌生之处也不会一下子闯进去,而是沉稳地观察环境,慢慢地融入。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依恋式独立,他们很自信,不怕犯错和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不以竞争获胜或物质占有定义自身的价值,不怕不同意见,不刻意逢迎。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他们过度粘人,或者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迷恋物品,渴求物质满足;他们不敢参与竞争,或者不能接受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统一。
磊磊的爸爸忽然接到班主任打来的电话。从班主任那里,爸爸得知磊磊跟班里的同学打架,并且把别人打伤了,老师责怪他的时候他不仅不认错,而且还跟老师顶撞。爸爸告诉老师:“磊磊一直是个好孩子,他这么做一定会有原因。”然后,爸爸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学校。见到磊磊的时候,爸爸没有像老师预料的那样大发雷霆,而是把磊磊抱在怀里,轻声问:“告诉爸爸发生了什么事情?”磊磊把经过告诉爸爸,原来同学跟磊磊恶作剧,弄坏了爸爸送给他的手表,并且口出脏话侮辱磊磊。班主任也不听磊磊解释,一味责怪他。磊磊当着爸爸的面向同学道歉,并且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同学和老师都感到十分尴尬。
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必须做出及时、可靠并且始终如一的反应,这样孩子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靠并且善良的,同时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给予孩子安全感,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并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
坚实可靠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有了安全感,才有生存的勇气与毅力。就像一座建筑的地基一样,如果地基坚实可靠,建筑也会矗立良久,不怕风吹雨打。反之,建筑则会摇摇欲坠。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就是对世界、对社会及他人的基本信任。孩子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能够不受或者较少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不会在困难的压力下轻易放弃努力,能够确认自身在世界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好地发展自己。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我们在上节曾经提到,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养育者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那么,父母如何带给孩子安全感?
满足依恋
满足孩子对亲情的依恋是建立安全感的首要前提。依恋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亲密持久地情感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表现为只要父母在身边,孩子就感到安心。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父母离开时,孩子明显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找寻父母回来;当父母回来时,孩子又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第二种是焦虑—抗拒型依恋。每当父母离开时,孩子通常会大喊大叫,并做出一定的反抗行为。但当父母回来时,孩子对于父母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父母的安抚,又拒绝父母的接触,并不时地朝父母这里看。
第三种是焦虑—回避型依恋。不管父母离开或回来,孩子都觉得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孩子没有与父母建立起明显的亲子依恋关系。
在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高质量,积极的依恋,而另外两种则是消极的、低质量的依恋。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时,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信任,产生满意、安全、舒适、温暖、愉快的心理感受;如果父母对孩子冷漠、粗鲁、不耐烦,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忽视与排斥,就会产生不满意、不愉快、孤独和恐慌的感觉,导致亲子依恋关系不能正常稳定的建立,造成孩子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影响他的社会情感发育。
爱与温暖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妈妈尽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获取一种信任和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将会伴随他一生。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这种满足经常被拖延,他会由于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哭泣并发怒,长大后变成一个悲观而缺乏信任的成人。尽管其症状可能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但这样的经历对孩子今后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得不到父母亲吻、拥抱的孩子会产生皮肤饥渴,会变得焦虑、封闭、愤怒、冷漠,或者富有攻击性和冒险性,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他们内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往往一辈子感到自卑、抑郁和愤怒。他们缺乏爱的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感觉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状态,既不能信任自己,也不能信任他人。
爱是我们给孩子安全感的最重要的途径,爱让我们的孩子感到温暖和安慰,爱让我们的孩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带给孩子爱与温暖,就是要给孩子最温暖的怀抱,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也建立起他对世界最基本的信任。
鼓励探索
当孩子得到了爱与依恋感的满足,他就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之旅。这是他发现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也是他对世界建立起信任的过程。尤其是小孩子的认知能力特别强烈,表现为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家长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通过对危险情境的适应来培养其冒险精神,增强其安全感。如果仅仅因为怕出危险,就过多地限制他们的探究行为,那是得不偿失的,势必会压抑他们的探究倾向,并可能形成退缩的性格。
比如,孩子在学习走路的时候,由于好奇会到处跑到处摸。这个时候不要担心他会摔倒,而是要鼓励他去认识这个世界。当他学会控制自己不会摔倒、学会小心走路,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掌控的。
建立规则
给孩子安全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规则。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常常偏差很大。比如,1岁孩子抢小朋友的玩具,那是因为他认为凡是他看到的、碰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2岁孩子不肯让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那是因为他不懂得分享;3岁的孩子“不”字当头,是因为他要自己“当家做主”。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他建立的规则也是不一样的。规则让孩子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盲目的横冲直撞,让孩子知道界限,知道怎样是安全的。
即使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的时候,也不要和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安全。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时候,他们有时候可能会大哭大闹,这是正常的事情。你要告诉孩子你会回来,而且一定要按照你们的约定按时回来。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自己悄悄地离开,当孩子突然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又找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他会有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