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总序(2)

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说:“对于既没有辽阔疆土,又没有资源的日本来说,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就是因为每年有五十万人进‘创造大学’。这座‘创造大学’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无形财富,并使之转化成有形财富。”

1982年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亲自主持会议确认,把提高创造力作为日本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保证。日本生产性本部的创造力开发委员会和日本创造力开发研究所提出了具体方针:“举国上下,立足国内,开发创造力,创造高技术,发展新产业,确保竞争优势。”1986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在谈及日本经济起飞时说:“日本土地狭小,资源短缺,靠什么在世界上立足?靠什么与人竞争?主要靠开发国民的创造力。”由于日本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日本的《创造学》研究和创造力开发起步虽晚,但收效甚大。日本整个社会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宣传、动员、组织创造活动的网络。

许多经济学家评论说:“日本是集小发明而成为经济大国的。”二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经济起点比中国还低,1955年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一半,1960年与中国持平,1985年是中国的五倍。原因何在?重视科技,重视创造教育,以创造立国。

在前苏联,从1946年起,一批学者开始研究促进发明的方法和措施。

他们从四万件较高水平的专利文献中,概括出普遍有效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成立全国性的发明组织,结合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美国的《创造工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体系,并逐步在高等院校实施创造教育。

1971年阿塞拜疆成立了第一所发明创造大学,该校大多数毕业生反映,经过在该校学习,他们发明活动的效率提高了九至十倍。到1987年底,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巴库等八十多个城市建立了近一百所发明创造学校,每年有几千名大学生和职工参加学习,获毕业文凭的可任发明工程师。政府还规定,凡任科技、经济领导干部者,必须获得发明创造学校文凭。

东欧的一些国家,如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等也比较重视《创造学》研究和创造力开发。他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还建立发明学校,培养发明创造者。这些发明学校也为教授、公司经理、厂长讲授《创造学》。

在发展中国家,埃及、印度、菲律宾等国主要致力于研究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改善和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现在,开展《创造学》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约有三十多个,但相当一部分国家还停留在引进国外学术成果和初步构筑理论体系阶段。

目前,《创造学》研究发展较快,效果显著。统计资料表明,各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已逾10万篇,共提出创造技法340余种,创造力评估测试手段150余种。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技法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创造学》的研究和应用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创造学》及其在创新型人才素质培养中的价值和作用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理解。

推广《创造学》是市场经济的呼唤。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每个企业、单位和个人都面临着时代的新要求,如果没有创新,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有人说“计划经济需要关系学,市场经济呼唤《创造学》”,这正是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

《创造学》是通用型学科,谁都可以学,谁都需要学,它必将为中国的腾飞做出巨大贡献。学习《创造学》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水平。所以,学习《创造学》时,既要获取有关的创新知识,更要结合创新主体的自身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造力原理创新能力即创造力。简要地说,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是创造主体(个人、团体或国家)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国家最宝贵的增值型资源,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要想认识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就要学习和理解《创造学》的核心内容:

其一,创造力的原理。即《创造学》中著名的三句话:

创造力人皆有之;

创造力是潜力,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

创造力潜力无穷,必须坚持左右脑同时开发。

创造力原理是人们认识大脑功能,开发大脑潜能的理论基础,它带给人们开发创造潜能的巨大自信和动力。具体内容见第一篇第五章。

其二,创新品格。创新品格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是创新者的人格因素,是一个人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格卑劣者或小聪明难以成就大业,即使足智多谋的大聪明,也往往被人格缺陷所吞噬,最终丧失基本价值。因此,创新品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支持创新型人才一生成长的要素。关于创新品格,详见第二篇。

其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骨髓。创新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具价值的素质。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对于打破人们习惯性、单一性思维方式,代之以想像力、发散思维方式,对于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关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技法,详见第三篇。

《创造学》的伟大意义《创造学》诞生之前,由于对创造规律缺乏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活动十分神秘。就表面现象看,出色的创造者并不很多,他们似乎是天才。创造活动中又有许多非逻辑成分,令人看不见又摸不着,种种神秘使人望而生畏,由不敢创造进而不想创造。事实上,有关创造的天才论、神秘论是唯心的。我们知道,凡事均有规律,许多事物好像很神秘,那是因为我们对其缺乏深入的认识与研究,一旦我们深入进去,便能轻而易举地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所以,我们越感到其神秘,就越应加强对其客观规律的研究。

《创造学》本身不是一门有具体物质系统研究对象的硬科学,但它是一切硬科学的灵魂与核心,它能有力地促进各门硬科学的前进与发展。

《创造学》在教给我们创新知识的同时,更给予我们创新、创业的能力与素质,这比单纯传授知识重要得多。

国外学术界评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创造发明方法的发明。”

国内学术界则另有高见:“《创造学》作为一门科学,绝不亚于当初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的伟大意义。”

实践是最好的检验。国外人士在学习《创造学》后,纷纷赞誉《创造学》是“无形的向导”、“看不见的教练”、“催化剂”、“酵母菌”……国内人士则称之为“聪明学”、“智慧学”、“点石成金”术。

《创造学》受到各界人士的盛赞,其原因何在?很多人士是从方法论上的飞跃来看待的。正如巴甫洛夫指出的:“科学……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科学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那么,在《创造学》诞生之前是否就没有方法?答案是否定的。在《创造学》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科学方法产生,并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数学方法、观察与实验方法、逻辑证明方法等。然而这些大都是属于逻辑思维领域的科学方法,而《创造学》则开拓和丰富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密切结合的创造技法的新领域。人们评论说,《创造学》是从逻辑到非逻辑的一个飞跃。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方法上的飞跃必然带来科学上的飞跃。

也许有人会问,不学习《创造学》能否搞创新、创造?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创造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由《创造学》工作者总结出来的,而创造是人的本能,已有千万年的历史。显然是先有创造,后有《创造学》。然而,《创造学》是对创造规律的研究总结,是“看不见的教练”,它教你如何又快又好地开展创造,使你自觉地遵循创造规律,从而取得成功。如果没有该“教练”,则必然会走许多弯路,事倍功半,即或取得创造的成功,也是不自觉地按照创造规律办事的结果。所以,如同体育竞赛一样,若没有教练,在低水平的竞赛中尚有可能夺冠,而在高水平的竞赛中就很难成功。既然有这样的好“教练”,我们为何不去躬身请教呢?

其实,《创造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教我们创造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创造,帮助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形成正确的创新观念、创新品格,使我们成长为一名素质良好的创新者。我国有13亿人口,这是人口优势,但目前也是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如果我们13亿人都学会了《创造学》这门“聪明学”、“智慧学”,靠它“点石成金”,则我国的创造者、发明家就可增加千万倍,就可把我国的人口优势真正转化为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