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香(3)
这几年,一些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亲属都拿起笔,记述先辈感人的事迹和平凡的生活,成为我们学习党史、学习革命史的好教材。遗憾的是,作为我们共和国和军队创建者之一的朱德元帅的回忆书籍却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现在这个缺憾终于由他的孙子朱和平填补了。朱和平是在朱德和康克清身边长大的,从一岁起,朱德和康克清就把这个小孙子从天津接到北京的家中养育,在朱德身边二十多年,陪伴康克清四十多年,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对情况也是非常了解的,因此,他创作的《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就具有极强的可信性,又有极大的魅力,所以虽然挥汗如雨,但捧读之下不忍释手,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
朱德元帅在我们这代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他身着元帅服的标准像,礼服笔挺、嘴唇紧绷,神情威严的战将形象,作为身经百战的总司令,这自不待言,《永久的记忆》却大处着眼小处着墨,为我们描述了元帅朱德和长辈朱德的形象。
朱德元帅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们党内是从来不倡导搞祝寿活动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倡议不“祝寿”。但也有例外。在党的历史上,为党的领导人祝寿只有一次,就是1946年12月,全党为朱德同志祝寿。当年中共中央在祝词中说:“人民庆祝你的六十年生活,因为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你对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无限忠诚,你的不怕艰难危险,不求个人名利的牺牲精神,你的联系群众、信任群众、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群众观点,正在鼓舞着全党全军为独立和平民主而奋斗到底。”在延安,全城悬旗三天,《解放日报》接连三天以整版篇幅刊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贺词贺电和祝寿文章,毛泽东的题词是“人民的光荣”,刘少奇的题词是“朱总司令万岁”,由此可见朱德在党内外的崇高威望。
一位旧军人出身的共产党人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威望和号召力呢?读完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伟大与平凡。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其间有不少志士仁人,但也不乏逃兵和叛徒,是什么成就了朱德的伟人地位呢?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感到关键是革命的坚定性。朱德出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两岁时过继给伯父。二十二岁弃笔从戎,因作战勇敢官至滇军旅长,刘伯承曾言:“总司令志坚如铁,从无失败情绪。总司令参加革命以前,生活优裕,即使不升官发财,亦足以度其舒适之一生,然当其一旦认识革命,即弃如敝屣,义无反顾。”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朱德在长征路上走了两年,其间一年是被张国焘挟持,但不管多么危险的境地,多么困难的局面,他都坦然面对。毛泽东称赞是“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伟大与平凡是密不可分的,《永久的记忆》中载有不少照片,记载了朱德生动的瞬间——他与战士打排球,与小平同志下棋,和孩子们种兰花,都展示了这位伟人平凡的一面。当然,最动人的一节是朱德借钱的故事。朱德参加革命后,与家人断绝音信多年,直到抗战开始后,才得家乡亲人的音信——年近八十的生母和养母因为四川闹灾荒,经常挨饿,度日艰难,而此时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竟身无分文,万般无奈下,只好给当年四川泸州的旧友去函求助。朱德至孝,母亲去世后,他悲痛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一文,后来收入中学课本,是我们少年时都读过的,他在文中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20世纪60年代,一位外国记者问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读至此,我想每位读者心灵都会受到震撼和洗礼。
9.旧书新识(两则)
一、“毒草”与鲜花
20世纪50年代,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一批文学新人崭露头角,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这其中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正当这些年轻作家沐浴着早春温暖的和风时,一场风暴骤至,他们的作品被批为毒草。直到二十年后的1978年,这批作家才重见天日,当年被列为毒草的作品也被称为重放的鲜花,重见天日。
巧得很,近日在旧书摊上,我就寻觅到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一百二十来页薄薄的小册子里只收录了当年受到猛烈批判的两部作品:《本报内部消息》和《在桥梁工地上》。小册子是工人出版社1957年4月的第1版,印数为两万册。看到此,我不禁想到这也许是刘宾雁的第一部作品集,当时他看到自己的作品首次结集出版,是何等欢欣!而仅仅三个多月后,就因为这本小册子,作家瞬间跌进了深渊。该书品相保存完好,从淡绿色封面的签名看,是个人购买的。作为购买者和保存者,在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又是如何保存、阅读这本昨日的“毒草”、今朝的鲜花呢?
二、哈定《怎样画人像》
在旧书摊闲逛,有意外发现。初夏的一天下午,闲来无事就到旧书摊闲转,也没有什么目的。一番浏览下来,都是熟悉的老面孔,没有什么新发现。准备离开之时,忽然在最后一个卖新版旧书的摊位前,在一片洁白的面孔中跳出一张泛黄的老面孔。忙凑上前细端详,啊!原来是哈定的《怎样画人像》。忙抄在手,装作不在意的样子,随便翻看,嘴里问:这本旧书几块?老板正在招呼其他顾客,回头瞥一眼,扔过来一句:给三块吧!这个价钱远低于我的心理预期。但我还是按照马未都先生的要求——为了让卖主满意,也为了让自己更高兴——还了价,最后以两元据为己有。
哈定(1923—2004),回族。青年时期师承张充仁先生。上海著名肖像画家。20世纪50年代创办“哈定画室”,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78年开始,哈定集中精力从事水彩人物画创作。1986年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成员赴非洲多国考察并举行画展。1991年赴美国,定居洛杉矶。哈定最有影响的是他50年代创作出版的《怎样画人像》、《怎样画素描》,几家出版社印了几十万册。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术教育书籍很少,而哈定的这两本书就成了热爱美术的青少年启蒙的圣经。我曾读到一位画家的回忆文章,谈到其在“文革”中费尽心机找到的美术教科书就是哈定的书,虽然已是残本,却导引他走上了美术创作的道路。
我与哈定的书熟悉,缘于曾经的一段热爱美术的经历。当年千辛万苦寻觅到哈定《怎样画人像》,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本书只有七成品相了,封面仅剩半面,书中的一些珍贵画页脱落,封底阙如。虽然如此,能借到手仍然万分欣喜,但我没有毅力,终究没有学成绘画,不过这本书却长久地留在了我青春的记忆里。再看眼前的这本书,虽经五十多年风雨,却有九成品相:封面封底完整,书脊基本完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原有粘贴的画面一页不缺。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能保存如此完好,它的主人该是多么细心的人啊!
见故书如逢老友。捧着哈定的《怎样画人像》,我度过了一个愉悦的周末。
10.打开另一扇窗户
千百年来,国人都在呕心沥血地研究聚财之道,如何聚敛钱财,以什么方法和手段聚敛钱财。这方面的东西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从桑弘羊的《盐铁论》到《钱赋》都在试图开辟出一条生财、聚财之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奇怪,过上温饱、小康或者幸福生活,离开钱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连统计局都有指标,人均收入多少就算脱贫,收入多少就可以达到小康。在这种事事讲聚财,人人想发财的氛围下,如果有人站出来讲散财之道,并要著书立说时,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不过,当我们认真读完著名学者资中筠先生的《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就确实感到她是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现在人们都说全国人大是政治经济生活的晴雨表,此言不虚,看这几年全国人大关注焦点的变迁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经济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几年前还是国企转制,如今更多地谈论的是社会公平,农业税全免,缩小收入差距等问题。2003年,我国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之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关注点确实发生了某些转变,就像媒体所称,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有意思的是,中国科学院曾发表了一份调研报告称,我国现代化的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1898年的水平,年代相隔百年,我们面对的是—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就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问题。作为社会的减震阀和财富的调节器,美国的公益基金会就是在百年前面世并逐渐走向成熟的。
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这是什么东西,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和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的关联。北京的协和医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周口店猿人头盖骨的挖掘和鉴定,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都曾得到美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散财之道》告诉我们,美国全国基金会有大小五万家,能产生比较重要社会影响的有一千家,它既是政府的补充,又是对立面,它既是财产高度集中的产物,又代表改良主义思潮,是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教育、科学的有力工具。
美国现代基金会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了财富的高速聚集,同时也造就了空前的巨富,像洛克菲勒、卡耐基等。1880年美国百万富翁不到百名,1916年已达四万人。高处不胜寒。如何处置这些聚集的巨额资产,成了百万富翁们头疼的问题。实际上,到达资产巅峰的巨富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两面夹击之中:一面是政府的托拉斯法的限制和约束,另一面是底层劳动者对贫富差距拉大的愤怒和抗争。洛克菲勒的—位好友就警告他:如不在生前以高于聚财的速度散财,他的财产将发生雪崩,祸及子孙,殃及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捐赠当然是最方便、最现实的手段。
从古至今,个人发财致富后将财产捐赠给公益事业的事并不少,但如何使捐赠更科学更有规划,就成为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成立的理念基础。老卡耐基就认为科学地花钱与赚钱一样重要。在19世纪末,当纷至沓来的捐款要求使巨头们难以应付时,如何使捐赠真正扶持社会公益事业,在缓解社会矛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这些商界巨头反复思虑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基金会应运而生,并借鉴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设立董事会,任命管理者,建立经营部门。用老洛克菲勒的话说就是要“变零售为批发”。
经过一百多年的运作和发展,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日趋发展和完善,也形成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大基金会,这其中既有数十年和一百多年历史的卡耐基、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会,也有在20世纪后20年美国经济突飞猛进中创建起来的比尔·盖茨基金会和索罗斯系列基金会。这些现代基金会的运作日趋规范,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日趋增强。
古人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资中筠先生耗时数年完成的这部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绝不仅是向我们介绍美国基金会的社会运行,而是以新的视角告诉我们一种方法,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必须承认,有钱如何用,如何使积聚起来的财富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造福民众,这是一门大学问。老卡耐基就认为,有效地散财所需要的才智和能力绝不亚于聚财。现在我们经常说人均GDP1000美元之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在痛苦地思考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后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那么《散财之道》或许会告诉我们一个思路、一个办法、一条途径。
11.雕塑家的山和水
秋叶飘零的时候收到了霍波洋从沈阳寄来的新著《亦山亦水》。霍波洋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也是现今中国有实力的雕塑家。说实话,收到新著时我有几分惊讶——没想到他还会记得我们,记得五年前结下的那份友情。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河北省决定在全省塑立一批抗日英雄的雕像。燕赵大地是共产党八路军敌后抗日的主战场,涌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记得列入铜雕名单的有狼牙山五壮士、少年英雄王二小、工人豪杰节振国、民族英雄马本斋、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抗日英雄范筑先和吉鸿昌。为确保雕塑质量,我们分别向全国征集了方案。霍波阳和他的鲁美团队入围,并先后中标了狼牙山五壮士和马本斋的铜雕。当时,马本斋的雕塑进展顺利,雕塑家舍弃了通常的骑马全身像,改为半身雕,突出这位民族英雄在民族危难时刻的坚毅果敢的表情。当那个炎热的夏季雕塑揭幕时,受到包括马本斋亲属在内的一致好评。这无疑也让我们提高了对狼牙山五壮士雕塑的期望值。然而雕塑进展却不如预期顺利。因为五壮士的体量远远超出马本斋,又是群雕,创作难度超过后者。我记得那个夏季是在反复讨论中度过的,从画稿到小样再到大样。身材魁梧满脸胡碴的霍波洋并没有在我们面前摆大腕的架子,常常静静地听取我们的意见,然后再把他的意见说出来与我们交流。他把大样从沈阳传给我们后,本来已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可以铸造了。但教授还是愿让我们现场看大样。这样就有了沈阳鲁美之行,不仅现场看了雄伟的大样,还参观了他的雕塑工作室。印象深的是美院草坪上形态各异的雕塑,使你自然置身在美的环境。这次沈阳之行加深了了解。以至一个多月后,他亲自送狼牙山五壮士雕塑到保定安装,已经像久违的老友一样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狼牙山五壮士铜雕都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杰作。雕塑加基座高十三米,展示了壮士们跳崖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