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绍兴人文荟萃
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南岸,宁(波)绍(兴)平原南部,稽山镜水之间,属于美丽而富饶的浙北平原。
钱塘江水滚滚东流,湍急的曹娥江奔流不息,汇入钱塘江后直泻东海。钱塘江南岸和曹娥江西部,是一片开阔的田野。一条条小河纵横交错,像一条条银白色的带子,萦绕在湖泊、池沼以及村落与村落之间,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瑰丽景色。这组全绍兴的河流,就是所谓“鉴湖八百里”了。远处是俊俏的会稽山,向西伸展是秦望山、香炉峰、禹陵……重迭杂沓,一直绵延到无尽的远方。
绍兴东邻上虞,南接嵊县,西界诸暨,北连萧山,萧绍海塘横亘东北,三江大闸屹立其间,海岸线长16.5公里,水陆交通便利。美丽的山川,肥沃的田野,哺育着世世代代绍兴人。
在远古时代,绍兴被称为“古荒服之国”。相传在公元前21世纪,有一位“圣君”——虞舜到过这里,所以绍兴至今还有舜桥、舜江、舜王庙等纪念虞舜的地名。舜后来让位给大禹。大禹治平了水土,才把绍兴划入“扬州之域”,并改称绍兴的苗山(一作茅山)为会稽山,地名称会稽。著名的绍兴会稽大禹陵,相传就是禹的葬地。
现今大禹陵旁还有禹庙、禹穴、岣嵝碑、窆石亭等,这都是后人修筑用来纪念这位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的。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农业生产已经取得显著发展。越王勾践曾经在绍兴建立国都,地名称“越地”。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吴国战败,退守会稽山,决心复仇,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报仇雪恨,完成了复国的大业。如今绍兴城内,还保留着种山(即府山)、蠡城、西施山、投醪河,城外有上灶、下灶、阮社、谷社等地名,都留有许多当年越国的痕迹。现在我们站在会稽山上,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残存的用山石砌成的大小各异的烽火墩(亦称“烟墩火墩”),它是当年吴越两国在这里鏖战的遗迹。烽火墩存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它矗立着,默默地激励着越地后代子孙发愤图强,艰苦奋斗。
1949年后,在绍兴漓渚、宫一带,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又相继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西施山、树下旺、缪家桥等遗址,以及漓渚战国墓群、富盛尼竹国战国窑址,并陆续出土一批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和远古时代的植物种子。这些丰富的出土文物,生动地展示了绍兴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富有魅力的人文精神。
到了秦代,秦始皇于公元前211年,即他逝世前一年,东游会稽。他特意来到会稽山下,祭大禹,登秦望山,观沧海,并令丞相李斯撰写了《会稽铭文》,即著名的“会稽刻石”,可惜这块石刻到了宋代就不存在了。现存的一块,是根据元代拓片摹刻的。
秦、汉两代,绍兴农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东汉永和(136年—141年)年间,会稽太守马臻组织了民工疏浚鉴湖,从此减轻了山洪之患,绍兴平原地区的农业收成也有了保障。传说保存至今的绍兴湖塘、古城、阮江、兰亭、跨湖桥一带的堤埂和水坝等,便是汉代营造的水利工程的遗迹。
东汉时期,绍兴出现了著名思想家王充、很有骨气的学者严子陵,还有被封建统治者封为孝子孝女的董黯、曹娥。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曾到过绍兴避难,绍兴河桥一带迄今还留有他的英名。
在汉代,绍兴铸造的铜镜——人兽镜和画像镜,已经相当精致。
到了唐代,这里的铜镜又有了长足进步,已由圆形发展为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在纹饰题材上也更活泼多样,更富有情趣。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居会稽,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永和九年(353年),他在绍兴兰亭写下了享誉海内外的书法艺术杰作《兰亭集序》。王羲之故宅在绍兴城内戒珠寺(即蕺山书院旧址),附近有座题扇桥,传说是他为买扇者写扇面的地方;此外还有鹅池、墨池、笔飞弄、躲婆弄、画马桥,相传留下了当年王羲之意气风发时的足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绍兴的名称已由隋代的“吴州”改称“越州”(包括今绍兴、上虞、余姚等地)。随着唐代的繁荣,绍兴的经济、文化也相当发达,陶瓷业尤其得到迅速发展。绍兴境内有不少战国、汉、两晋、唐、五代的窑址。闻名于世的唐越窑瓷器,就出自越州。
唐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便是形容越瓷之玲珑秀美。唐人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将越瓷列为全国瓷器之上品。自唐代始,越瓷便远销海外,一些外国博物馆藏有中国唐代越窑瓷器。
作为浙江文化中心之一,绍兴也是唐代文人墨客游览观光的名胜。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元稹都漫游过吴越,杜甫还写下了“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的诗句,赞美绍兴少女白玉般美丽和鉴湖风光的旖旎。
唐代诗人贺知章有一首《回乡偶书》诗,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句,流传甚广。贺知章以86岁高龄逝世于绍兴,葬在城南九里山,世称“九里墓”。绍兴城内有学士街、学士坊、月池等,也是为纪念这位诗人而命名的。
到了宋代,1130年,约4月间,宋高宗赵构从海上避难归来,栖息越州。当地文臣武将联名上表,请求皇帝题写府额。赵构为满足抗金将士之求,便按照“绍祚中兴”一语,将越州改名为绍兴。“绍”含承继的意思,“绍兴”便意味着要振作一番,大概也寄寓着南宋皇帝某种失落的心绪吧!
南宋有六个皇帝,死后都葬在绍兴府: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这就是绍兴的宋六陵。宋代的绍兴还出了伟大的诗人陆游。他的诗多是伤时爱国,不忘世事,诗风豪宕奔放,晚年进入闲适恬淡的境界,他的咏梅诗含蓄着寒香沉沉的高洁品格。
此外,还有文学家张岱、理学家刘宗周、曲律学家王骥德、医学家张景岳、学者祁承邺等。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富有民族气节的文学家王思任。相传清兵南下时,马士英败走绍兴,王思任作文拒之曰:
“我越乃报仇雪耻之邦,非藏垢纳污之地。”两浙失守后,他绝食而死。
清康熙乾隆年间,绍兴的绘画、书法以及文史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画家陈洪绶的《水浒》、《西厢记》等绣像插图,经过雕工的刻印,广为流传。史学家章学诚,除了主持编纂《续资治通鉴》之外,他的《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著作,把治经引向治史,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赵之谦的书画刻石,卓绝一时,做到书、画、印三者融会贯通。画家任伯年留下的《钟馗》、《饥天看图》、《玩鸟人》、《小红低唱我吹箫》、《作乐图》等画作,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应该提及的是清末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葛云飞。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1841年9月,英军进犯浙江定海。当时镇守黄岩、舟山一带东南海疆的清军总督葛云飞,与官兵们奋力抵抗入侵者。在“孤悬海外”的艰难情势下,战士们用土枪、土炮、长矛、大刀奋战六个昼夜。葛云飞身先士卒,身负四十多处创伤,壮烈牺牲,五千多名将士也战死沙场。为纪念这位抗英名将,绍兴人民在龙山西南麓修建了“葛公祠”。
清末,绍兴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革命家。如光复会主要领导人徐锡麟、秋瑾、陶成章、陈伯平、蔡元培、王金发等。1907年7月,徐锡麟在安徽安庆起义失败被杀,案连秋瑾,波及绍兴。同年7月15日,秋瑾也被杀害于绍兴轩亭口。
陆游在《鉴湖歌》一诗中云:“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绍兴给予后人的是智慧,是人格意志,是传统精神。绍兴以它充实的人文环境,养育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