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随情绪做傻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为什么老是有人说你少根筋(1)

当我们与别人一样的时候,我们没有不愉快感;当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有什么觉得很奇怪。这时候,我们就真正摆脱了情绪的遗产,真正长大了。

谁是情绪的主人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忽然之间,莫名其妙、没有缘由的焦虑不安、坐卧不宁;受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只想离群索居,封闭自己;和别人争吵后,气得四处游走,漫无目的,甚至还会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泄愤。

这种情绪,如果偶尔出现在你身上,还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若长期盘踞不去,那么你可就要小心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为了情绪的奴隶,在感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所以,一旦有外因冲击,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坐立不安、酗酒滋事、手足无措、无心工作、闷头生大气等等。这样做不仅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扰了别人的生活和工作,丧失了别人对你的信任,甚至也丧失了你对自己的信心。

情绪二字,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常常对员工说:“工作时间不要闹情绪。”妻子常常对丈夫说:“不要把情绪带回家。”情绪袭来的时候,我们都无法有效地将它控制,而且很多人更是毫无准备地面对坏情绪的来临。如果我们对情绪处理不当,轻者影响我们的工作,重者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更甚者导致疾病侵袭我们的身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还不是情绪的主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20%是靠IQ(智商),而80%则是靠EQ(情商)取得。如果我们能运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去管理我们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来帮助我们成功,这种理念被称为EQ理念。

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人,他们懂得驾驭、协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利用情绪去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不会担心自己一旦情绪失控会影响到生活。他们是和自己情绪感觉充分在一起的人,他们是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最使人致病短命的因素,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癌症等,是被公认的心身疾病。

情绪乐观者体内产主更多的病毒抗体,可提高人的免疫力,减少疾病;不良情绪的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癌症等。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当我们明白情绪对我们身体的不利影响后,我们再遇到情绪上的麻烦时,我们就应该去认识,有哪些责任应该是自己去负责的,又有哪些责任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例如,工作上出了差错,你被上司批评,心情很郁闷,那你就应该在心里问问自己:“这个差错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外部因素的原因?”如果是属于堵车之类的外部原因,那么就看开想开,完全没有必要在意这件事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或者不负责任而造成的后果,那么就需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改正即可。如果因此而学会了一项工作技能或者养成了一种好的工作习惯,那么领导的批评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到外界因素上,比如,堵车是因为自己选错了时间段、路段出行,遭到领导的批评是因为他看不上自己等等,这种假想出来的不公平感会让你的情绪雪上加霜。

其实,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苦苦留恋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消除你的种种“假想”,情绪的包袱只会越来越沉重,压到你不能呼吸。比如,我们曾经真的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设想以下问题:

1.发生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

2.这件事发生之后,自己做了什么补救措施?

3.现在的状况有哪些需要改善?

4.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能够让领导重新信任自己?

5.在结果未达成之前,哪些错误你不能再犯?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忧惧、焦虑和不安,而我们在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索中,我们对事情的“可控制力”就会得到增强,而负面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针对如何摆脱和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减少长期的消沉情绪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所带来的影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兰迪,提出了七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针对问题找到引起消极情绪的根源。

2.全面看待问题,既看到坏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

3.提醒自己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4.学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譬如去逛街、逛商场,去饭店美餐一顿,听歌赏舞。

5.思考一下,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

6.学会比下,想一想还有许多人处境或成绩不如自己。

7.学会“忆苦思甜”,学会顿悟“知足常乐”。

我们早已满身“剧毒”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演讲中曾经说起别人与他的问答:“儒家为什么不能叫儒教?”曾先生是有智慧的人,他的说法是:“凡是宗教都有他一定的教条、有戒律,孔子是没有的。”问者就继续追问:“你做人的原则是什么?”曾先生回答:“我不赞成任何事情,也不反对任何事情。”问者表示反对:“这怎么可以啊?”曾先生接着说:“因为孔子就是这样。我们对孔子有太多的误解,其实孔子是没有戒律的,他的基本主张只有五个字:无可无不可。”

很多人常常批评中华文化,说起其中的糟粕和错误,先生就很奇怪,如果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严密的教条,规定了你不能做的和能做的事情,我们根据自身的学识和经验加以评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它并没有这些约束,怎么会有对错呢?如果说真的有人做错了,那么,也只是这个人出了问题,而非我们的文化没有道理。因为这种文化,根本就没有什么主张,多少年来,很多人想要打倒孔子,但是结果呢,孔子始终屹立不倒。他根本就没有主张,你怎么打倒他?

对此,曾先生的意思是,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毒性”教条,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扭曲了文化而不自知。

来自家庭的“毒性教条”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回忆我们的童年。小时候,妈妈经常会教导我们“孩子必须服从大人”,“成年人可以裁判孩子的对错,但小孩子不能对大人有所反驳”,“讨人喜欢、从不顶嘴、毫不自私、乖巧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自古以来,我们习惯了“父母=家长”这样一个概念。其实,“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父母”对孩子应该是影响、引导而不是控制,而“家长”是权威,对孩子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控制关系。父母、家长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有一个女同学,她自幼接受其父的理想式完美主义的教育。长大后,她在工作、生活中固守完美主义教条,头脑中充满了“应该”、“必须”等完美观念。而这些观念如同枷锁一般使她不能自由地感受、接纳真正的自我。渐渐的,她不断地自我否定,做事变得优柔寡断,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更是让她的情绪陷入了不稳定状态。

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接受了太多来自家庭的“毒性教条”,那些“必须”、“应该”的限制,都影响着她日后的思考规则和行事方式。所以,成年之后,她一心追求完美,不能容忍任何缺憾,不敢面对自己的欲望,表面上,她温柔贤淑、彬彬有礼,但内心中却始终天人交战,痛苦不堪。

从小到大,我们中很多人都在父母为我们设计的道路上走着,其实,在我们的心中都有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个自己像个受伤、愤怒的孩子,他太多地被禁止表现得自恋,禁止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这些感受在我们的成长中,不自觉地被冰封掩藏起来,而这些被堵塞的情绪,也成为了我们日后面对事情所作出的情绪化或荒唐反应的根源。

来自学校的“毒性教条”

我们进入学校之后,每一科都要打分数,但是,我们是否有过怀疑:体育为什么要打分数?我为什么不及格?难道我打篮球,一分钟一定要投几个吗?难道我投10个就要进7个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画画、唱歌?我画得不好又怎么样?我不会唱歌又怎么样?59分和60分究竟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些问题,我们没办法去问老师,因为如果你问得有道理,他会骂你,如果你问得没道理,他还会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