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政治瞄准镜”下的中国
第九章 “政治瞄准镜”下的中国
背后故事
卡拉·希尔斯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早在福特政府时期就担任住房城市发展部长,为美国历史上第三位女内阁部长;在老布什任期内,她是美国贸易代表;从华盛顿离职后,她一方面打理自己的家族公司,一方面长期担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会(在历次中国领导人访美时,都可看到该组织活跃的身影,很多招待会即由该委员会操办)主席。
对于中美关系的沟沟坎坎,希尔斯了然于胸。在一次我对她的专访中,她说,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美国的“政治瞄准镜”下,尤其是在美国大选即将到来的政治敏感期内。她的言谈提醒了我,于是也就有了我这篇评述文章。我则进而将这种美对华敌对情绪归结为美国的“大选综合征”。
因为文章篇幅的限制,希尔斯的某些言论,当时我未便引用。今天读来,仍觉得很有见地,依然可供今天中美的决策者参考。她的部分言论摘录如下:
“正如我提醒我们政府的,应该理解中国为什么这么做;中国也要理解美国的举动,并尽最大可能使双方之间的问题得到解决。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我要坦率地对你说,我认为中国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这样可以消除很多针对中国的批评,这其实也是目前针对中国的最主要批评之一。因为这些批评首先来自美国企业界人士,他们向国会议员抱怨,继而导致双方间的仇恨。在这些问题上,确实还有许多可做的事情。
“在美国方面,也有许多可做的事情,来消除中国方面的抱怨。这也是我为什么欣赏战略经济对话的原因,双方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坐下来,我们双方说话都可以很直截了当。但当我们开始讨论问题了,因为双方有共同利益,通过建立互信,自然就会找到更妥善处理问题的途径。”
正文
自从民主党掌控美国国会后,中美关系正明显变得更加复杂。经贸上加大对人民币等问题的施压,政治上在人权、达尔富尔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军事上则不断非难中国的军费开支,美国国会和政府最近一系列的举动显示:在2008年大选在即的敏感时刻,中美关系正可能发酵成一个焦点问题。
用美国知名女政治家希尔斯的话说,现在中国正处于美国的“政治瞄准镜”下,许多国会议员,正把所有美国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的根源,都推到中国身上——美国工人失业,是因为中国;美国工资收入降低,也是因为中国。
希尔斯在福特政府时期任住房城市发展部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三位女性内阁部长;老布什期间,她是美国贸易代表,并在当年美日经贸谈判中让日本人吃尽苦头。谙熟美国政坛变动情况的希尔斯此言不错,一些美国保守派政治家现在都有一种倾向,如果要转移矛盾、提高自身影响力,那就对准中国,批评中国。
比如,在人民币问题上,美国民主党众议员蒂姆·瑞安和共和党众议员邓肯·亨特不久前又提出“公平货币法案”议案,矛头直指中国,声称中国的政策使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40%,美国应向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美中战略经济对话也并未缓解议员们的批评力度,在国会类似针对中国的法案已有十多个。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结果?不可否认,中国的快速发展或者说崛起让美国感受到了某种压力,中美贸易上的不平衡又给美国增加了许多口实,中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又让许多美国人感受到了威胁。一系列的因素,让中国成为最好的攻击对象。
但之所以现在中美摩擦急遽升温,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政治格局的变动。民主党掌控参、众两院后,布什权力受到极大削弱。为求得民主党在伊拉克等最紧要问题上的支持,布什也自然会在中国问题上作出某种妥协。而随着2008年大选的临近,各派候选人都不可避免会在中国这个焦点问题上表态。竞选时刻当然总是“狠话”取胜,候选人也自然对中国严词相加。这也是战略经济对话前美方要价明显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能讲美国政治家所有对中国的批评都是无理取闹,但至少可以这么说,如此集中地对中国展开抨击,显示的是美国日益强烈的“大选综合征”。动辄批评中国,用希尔斯的话说,更显示了美国许多议员对中国并不了解。在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上,中方确实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中国,展现的却是十足的政治思维。
如何破解美国用“政治瞄准镜”看中国的难题,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真正的相互了解。中国要了解美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担忧,美国也需要了解中国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就像战略经济对话一样,双方可以坦诚沟通,说话可以直率,甚至针锋相对,但要以此形成沟通的习惯,建立互信,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目的。
此外,加强实质性的沟通。希尔斯女士说,她担任理事会主席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已向所有美国总统候选人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到中国访问,同中方进行沟通。但关键看这些候选人现在有没有时间,当然,也要看他们有没有访问的意愿。
如果访问成行,中方需要改变对外宾“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应该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既了解北京上海的繁华,也看看中国西部仍然面临的经济困难,更要让他们了解全球化、人民币升值同样也给许多工厂造成了困难,同样给中国工人带来了失业。在外贸摩擦问题上,让失业工人直接向他们抱怨,可能比我们官员强调困难要管用得多。
美国用“政治瞄准镜”看中国的必然的表现,就是对中国各种言行进行过多的揣摩、猜测甚至夸大,“中国威胁论”也会很有市场。但也不必太焦急,聚焦中国,也正说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关注有时也是一种督促,中国可以更加自省地发展,积极改善民生。孟子云:“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世道本如此,在适度反驳的同时,更应该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本文发表于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