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一个因选美而荣耀的浪漫城市(1)

康世恩这回是清清楚楚地对米尔钦科说:“是的,我想我们打基准井的目的就是为了找油的,现在既然已经看到了油气显示,就应该立即把它弄明白,看看这口井到底具备不具备工业性油的条件。”“不行!”不想米尔钦科像一下失控似的冲康世恩叫嚷起来,完全没有了苏联大专家的样儿,更顾不上外交礼仪了。他抖动着根根银丝,愤愤地:“康,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松基三井既是基准井,那它的任务就是取全芯、了解整个钻孔的地下情况。这是勘探程序所规定的,不能更改!”“可勘探程序是你们苏联定的。我们中国现在缺油,国家需要我们尽快地找到油啊!找到大油田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康世恩力图解释道。这话更让米尔钦科火冒三丈,老头子气得一下又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冲着康世恩大叫:“松基三井必须坚决打到3200米!不这样你们就是错误!错误!”说着,双手一甩,气呼呼地回到房间,“嘭”的一声关门后再没有出来。

怎么办?会议室顿时出现了少有的紧张气氛。20多双眼睛一齐聚向康世恩。

“看我干什么?我脸上生油?”康世恩吩咐自己的中国同行,“他说他的,我们干我们的。

”会议室顿时又重新恢复了欢乐。

康世恩让人安排好从前线报喜来的朱自成和赖维民,然后说:“我要给北京打长途!”于是这一夜,哈尔滨--北京;康世恩--余秋里之间有了一段重要的通话。

“……情况就是这样。现在请余部长你拿主意。”康世恩静等在电话边上,他的心跳得很紧张。

北京。余秋里家。

长途电话被一只有力的右手握着,这是需要作出决断的时刻。松基三井,影响到松辽找油整体方向,也关系到国家能不能摘掉“贫油”帽子!区区一井,非同寻常啊!余秋里凝视着正前方墙上的毛泽东画像,双眉一挑,对着电话筒,大声说道:“我同意你的观点:松基三井现在就停钻试油!这个责任我负!”“好!我、我马上组织人员试油……”这是康世恩微微发颤的声音。

余秋里放下电话,大步走到小院子的露天中央,仰头看着天上的星星,心潮起伏:松辽啊松辽,现在就看你松基三井这一步的结果了!“秋里吗?我是何长工呀!你们的决定我赞成。既然现在已经看到了油气显示,再往下打又有不少困难,那就停钻试油嘛!至于专家说的取岩芯的事,我看这样:我派我们的队伍在松基三井旁边,重新钻口井,设计深度与松基三井一模一样,全程取芯,以补松基三井的地质资料!”余秋里接此电话,脸上露出少有的感激之情:“老将军啊,你这是解我大难啊!”“哎--一家人别说两家话。松辽找油,我们地质部和你们石油部是一盘棋的事。祝你成功。对了,别忘了你说过的话:等钻出油了,你得请我吃红烧肉!哈哈哈……”老将军在电话里发出爽朗的笑声。

“哎,我一定!一定!”余秋里的嘴都乐得咧开了。

从这以后的日子,石油部上下像烧开了的水,每天都热闹沸腾着……

打余秋里和康世恩决定松基三井停钻试油后,石油部上下这几天可是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松辽找油的曙光立即出现,担忧的是“松基三井”再试不出油来,那可就白费工夫了。用老地质家黄汲清院士的话说,“事不过三”。松基一、二号井打了一年多,基本上是失败的,如果三号井再来个水中捞月,那石油部有何脸面向国人交代?不说别的,光一口基准井的成本就是几百万元哪!几百万元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几万人一年的生活费!这还不说,松辽找油自地质部韩景行等第一支正式普查队伍进达之后,这三年多,已经相继有几千人驻扎在那儿,浅孔深孔多多少少加起来,那就不是几百万的事。

早在余秋里上任石油部,全力支持康世恩的找天然油为主的战略方向时,有人曾在背后捣鼓过不少事,说康世恩是能干,可他只会花国家的钱而见不到油--人家说这话的根据是,在“一五”期间,石油部投入在找油上的勘探费远远高于人造油的成本,但获得的油气量却没有人造油多。这回好,余秋里上任后,石油部在寻找天然油的勘探经费上的投入更大,瞧瞧川东会战--有人又把这事抬出来唠叨了,钱花海了,油呢?油没见着嘛!等着吧,今年再抱不到“金娃娃”,看余秋里和康世恩怎个收场!说不准哪,连我们的工资明年国家都不一定给了!议论有时是能杀人的。余秋里自己没有亲耳听到这样的话,但他却能从司机那里听到。他对基层和百姓了解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就是从他的老司机那儿得到的。这一点余秋里的家人向我证实,尤其是他的几个女儿告诉我,他们的爸爸后来官越当越大,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即使在一起时,讲的也是国家大事,或者最多问问孩子们的工作、学习之类的事。而且因为父亲“高高在上”,他们不可以多问多说一些他工作上的事。“师傅就不一样,能跟我爸什么都可以聊。我爸也愿意听师傅的话。就是爸爸后来当了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后,师傅还是唯一可以说说他的人。”女儿们说。

余秋里从解放军总后调石油部任部长及后来到国务院任计委主任、副总理、总政治部主任,一直到退休和临终前,有过几个司机,但时间跟得最长的要算贾师傅了。

“谁说的打不着油连工人的工资都不发了?扯淡!真要那样,拿我的工资给石油工人们发去!”余秋里一生最听不得有人欺负老百姓。

“别看他在外面脾气好像特别大,其实一接触,余部长这个人待人是最好的。”贾师傅说他有绝对的证明权。他说在60年代初的几年困难时期里,余秋里多次一有空就让他开着车,上京郊的几个石油部农场看庄稼地,就是到了90年代,余秋里已经离开石油部20多年了,他还经常问起石油部的那几个农场情况怎么样了。

松辽找油进入紧张时刻,余秋里工作千头万绪,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忙得手脚并用。许多人以为余秋里只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他说起话来像火炮筒似的,可他又是个特别粗中有细的人。那时有个通讯员姓马,小马承担着上送下发文件的任务,整天四脚朝天。可机关有点什么好事,好像从来没有他的份似的,小马自己也不吭声。余秋里知道了,一问小马家七口人,就靠小马一个人拿40来块工资支撑着。“这么困难的同志,工作又做得这么勤勤恳恳,你们就没有眼睛关心关心?”余秋里冲办公厅的人发火了,亲自为小马争取了一笔生活补助。

相反,有人要想在余秋里身上讨点什么好,可就麻烦大了。

有一次贾师傅从机关给余家带回了点日用品,也就是一瓶油、几斤肉之类的东西。余秋里看到了立即警惕地责问:“谁给的?”贾师傅说:“是机关发的。”余秋里立即来火了:“你怎么能拿东西回家嘛!回去回去!把东西给我还给人家!”贾师傅委屈了,说:“这东西是石油部机关发的,每人都有份的呀!”余秋里嗓门大了:“每人都可以有,但我当部长的就不能有!”贾师傅也不买账地回敬道:“这东西不是发你的,是给素阁的(余的夫人--笔者注)!她也是石油部的员工!”余秋里一愣,继而瞪着眼对贾师傅不依不饶道:“给她的也不行,她和我是一家人!”无奈,贾师傅只能屈服后才换得余秋里的一脸笑容。“老贾,我可不是冲着你的啊!有些人哪,就因为我是个部长、副总理,人家想方设法来套近乎,我就得注意!时刻警惕知道吗?

这关系到党风!关系到干部的形象问题!”贾师傅心头其实对余秋里的做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表面上也不买账:“你官大压人,反正理都在你那儿。”“是吗?哈哈哈……真要这样,我改我改。来来,消消气,抽支好烟!”这时的余秋里格外谦和,给贾师傅又是递烟,又是点火的。

余秋里就是这么个人,外表铁骨铮铮,干事雷厉风行,气吞山河。而他内心又是那么的热情善良、平易近人。

松基三井进入停钻试油阶段,余秋里虽然人在北京,却心系北国松辽。在听完康世恩对下一步行动计划时,余秋里告诉康世恩:既然固井和试油是关键,就要调玉门最好的技术人员支援松基三井!康世恩立即表示马上调人。

“哎老康,还有一件事:听说松基三井那儿经常有野狼出没,你让松辽局或者当地武装部给井队配几把家伙!”余秋里在长途电话里补充道。

康世恩笑了:“我知道了。”康世恩接电话时,身边有松辽局的同志在,他们不理解余部长除了帮助他们调几个试油的技术人员外,怎么还要配啥家伙?

“就是打狼的枪!”康世恩说。

“哈哈,这事余部长都知道啦?”大伙儿笑开了。

松辽的事余秋里哪样不知道?

队长包世忠给前往台井指导工作的工程师们描述得绘声绘色:“那狼大哟!而且特狡猾,它正面不袭击人,总是等你背过身去,忙着干活的时候,它就悄悄走近你,然后突然发起进攻…

…钻机刚搬到松基三井时,狼崽子开始还挺害怕的,钻机一响,它们就拼命地跑,后来听惯了,就不害怕了。瞅着我们在干活时,它们远远地躲在草丛里等候机会袭击,有一次一个地质队员在井台后摆岩芯,那几只狼就“哗啦”一下扑了上去。千钧一发之际,我们井台上的同志正好在提钻,一股泥浆顺着巨大的提力冲出地面,溅向井台四周,那几头狼吓得拔腿就跑……”包队长的故事讲得惊心动魄,也传到了部机关,传到了余秋里的耳朵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余秋里就想到了要给钻井台配几把“家伙”。

打狼是小事。试出油则是天大的事。

一切为了松基三井出油!那些日子里,北京的余秋里、前线的康世恩,每天通一次长途,一次长途短则几句话,长则一两个小时。

“松基三井的地下情况还是不十分清楚。主任地质师张文昭必须在现场。”于是松辽局的主任地质师张文昭背包一打,就住在了小西屯村,天天在井台上与钻工们一起一身水一身泥地盯班;“固井?固井解决问题?……我明白了,那就调玉门钻井部工程师彭佐猷同志去。”于是彭佐猷带着助手直奔松基三井。8月23、24日,彭佐猷一到那儿就指挥固井战斗。几千吨的水泥从堆场要扛到搅拌现场,正在这里“督战”的松辽局副局长宋世宽一声令下:“跟我走!”一百多名工人、干部,脱下上衣,在炎热的大太阳下,扛着50公斤一包的水泥袋,飞跑在堆场与井台之间……

“试油?试油碰到难题了?85/8套管上的采油树底法兰缺失?井场上连试油的计量器也没有?没有那东西也得试!土法上马嘛!对了,我看赵振声行!别看他年轻,技术可蛮过硬的呢!调,调他过去!我给焦力人讲!”余秋里一番调兵遣将,各路精英汇聚松基三井。

康世恩下过“只准捞水,不准捞油”的命令之后,井底的清理已经就绪,现在就看效果怎么样了!赵振声果然不负众望。他和井台技术员朱自成、赖维民和前来支援的钟其权、焦亚斌等通力合作,连连克服难关。这是见油前的最后准备:赵振声和他的战友们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测井队和钻工们挖一个试验坑,下入一段85/8寸套管,埋入地面以下长度15米,管外灌水泥环厚330毫米,先试射4发58-65射孔弹,在进行射孔观察后再发射10发57-103射孔弹。没有见过这种特殊井下射击的人无法想象这一道工序对采油是多么重要和多么复杂。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钻杆往地底下打后,油并不是那么容易“哗啦哗啦”自然就涌出来的。它需要有个孔道,这个孔道应该是坚固的,固井的作用就是这样。但一固井又把油层与孔道隔绝开来,而且几千米深的孔井,有油的岩层,也有不是油的地层,为了保证能让有油的地层与孔道相通,就必须在加好的钢管上打开孔隙,射孔弹的功能就是准确无误地完成这一程序的手段--把射孔枪轻轻放入钻孔内,在预知的多少地方发射,打穿钢管,让油层里的油通过弹孔源源不断地涌出地面……

够复杂和神奇的吧?赵振声他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是:找一块一寸厚的钢板,用气焊割下大小两个环形钢板焊在一起制造出一个土制的大法兰。啥叫法兰?那是采油树上的玩意儿,很专业。啥叫采油树?以前我看过石油部作家写的小说,却从未见过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东西。到了大庆我才看到这采油树原来就是油井出口处由大大小小各种阀门组成的器具,一排一排的,像结满果的桃李树,所以取名为“采油树”--当我第一次在大庆油田的“松基三井”纪念地看到它时,我真的很激动,我才真正明白石油工人对采油树的那份情感,也明白了石油作家们一提起采油树时的那种掩饰不住的冲动。“采油树”是石油人的象征,“采油树”是石油事业的总阀门。

那天在松基三井纪念地,我久久凝视着左膀右臂挂满各种“果实”的“采油树”,突然发现那棵“采油树”其高度和肢体与我尊敬的石油指挥者、独臂将军余秋里十分相似,相似得惊人,因为那棵“采油树”的肢体不是均衡的,一边的阀门比另一边少一只,我因此联想到这是不是就是独臂将军那不灭的身躯和不散的石油魂呢?

当我再转向千千万万大庆油田里的“采油树”时,我又觉它们有的像康世恩,有的像王进喜,有的像翁文波,有的像张文彬,有的像李人俊、像焦力人、像宋振明……也像杨继良、李德生、翟光明、包世忠……他们像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石油人!这让我感激不已。“采油树”的名字可以是一首诗,也可以是一部书,更可以是一种象征,一把火炬……可现在还不是我抒情的时候,“松基三井”的试油阶段一切都是在严肃而紧张的科学程序里进行着。

赵振声他们真有办法,第三天就把土法制作的一个大法兰搞成功了:往采油树上一挂,然后进行清水试压--试压压强到72个大气压时,法兰处没有任何渗漏,这说明土法法兰成功了!井场上一阵不小的欢呼。

第三件事是邱建忠几个地质人员研究的结果,他们认为从下油层组的油气显示和油层情况看,松基井下的油难以自喷、大喷,对它采取提捞法试油不会出现“万丈喷涌扼不住”的局面。因此建议应积极准备提捞手法和相应的措施。

第四件事还是赵振声做的:他从废物中翻腾了半天,找到一根约13米长、4寸直径的管子,然后再请车间工人师傅动手,自制了一个下井捞油的捞筒!这东西看起来很土,但是实实在在与千米之下的石油“亲密接触”者。

剩下最后一件事:做两个大油桶,每个能盛200公升的油桶--余部长说了,如果松基三井出油了,就得知道它能出多少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就是下去捞油上来!“不行,现在不能捞油!只准捞水!”康世恩好厉害呀!他在哈尔滨坐镇指挥,就是不让松基三井的人在固井和试油开始阶段捞油,只许捞水。

为什么?我不懂。只有专家知道:松辽地底下的油是稠油,而油层上面有水层,下面也有水层,先捞油的话可能把油水搅在一起,油都“游”走了!这回明白了吗?康世恩是大专家,他身边还有一群更大的专家--苏联专家组在一起研究分析呢!听他们的没错!这是技术问题,更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