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必须知道的被误解的成功学 (1)
误解一:坚持就是胜利
人们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别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
——歌德
“坚持就是胜利”,这原本是鼓舞人们斗志的一句话,然而,事实证明坚持之后未必都是胜利。“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没错,但是前提必须是你所坚持的方向是对的。
所谓的“胜利”到底是指什么呢?这里指的就是你坚持要达到的目的。坚持到最后也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有很多人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一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却事与愿违,以失败而告终。
也就是说,坚持未必能够胜利,甚至会输得更惨,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坚持就是胜利”当做追求成功的真理。如果努力的方向是错误的,那么坚持本身就更是个错误,因此,我们需要立即改变并寻找新的闪光的方向。
两个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同样的玻璃瓶中分别放进了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开口朝向黑暗的一面,而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面。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部都在玻璃瓶的后端找到了出口,飞了出来,而另一个玻璃瓶中的5只蜜蜂全都撞死了。
这个实验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 韦克在《组织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转述的。那么,蜜蜂为什么会找不到出口?原因就在于——坚持。它们的经验使它们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蜜蜂为什么会撞死?它们每次朝着光源飞的时候都用尽力量。而苍蝇却与之相反。寻找出口的苍蝇和蜜蜂就像是正在追求成功的人们,他们一种是“苍蝇型”,一种是“蜜蜂型”。
有人会认为蜜蜂才是烈士,苍蝇不过是苟且偷生。首先,我们应当摒弃对这两种昆虫的好恶感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成为达到目的的“苍蝇”还是壮烈牺牲的“蜜蜂”?
蜜蜂寻找光明,于是就不断向光明的地方飞去,不断重复着自认为正确的行动。它进行着一次次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凭借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但最终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也不会有人为它赞叹,因为,错误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
许多人无法成功,并非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目标给自己的思维上了一把锁,无法从困境中突围出去。
所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要只是一味地坚持,要懂得寻找出路、打破僵局。胜利在光明的地方,但通往胜利的路却不一定在光明的地方。赢在执著、贵在坚持,这些似乎听起来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方向是错的,那么执著和坚持的结果却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国时期,关羽被东吴大将吕蒙设计杀害,以诸葛亮为首的主和大臣认为魏国强大,蜀、吴应当结盟抗魏,而不应当因个人恩怨大动干戈,但刘备不顾东吴的求和,坚持要为关羽报仇,亲自引40万大军出兵东吴,结果因为他的坚持,导致全军覆没,蜀国元气大伤,他自己也因伤重不治而亡。
很多坚持根本无法向胜利靠近,正像歌德所说,坚持的是错误。
蜗牛这种动物喜湿,但怕淹,大雨来临时就拼命向高处爬,直到太阳出来被晒死的时候还紧紧贴在墙上。方向是引领我们前进的路标,如果方向错了,再坚持下去,只能是一错再错。就像蜗牛,如果它能及时改变爬行的方向,重新找到生存的地方,就会继续活下去。
与其命运相同的还有马嘉鱼,马嘉鱼生活在深海,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用简单的方法就能捕捉到大量的马嘉鱼,因为这种鱼不爱“转弯”。渔人用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坠,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前赴后继”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但马嘉鱼丝毫不退缩,更加拼命地向前冲,结果为渔人所获。
假如你也像马嘉鱼、蜗牛和蜜蜂一样,一味坚持自己的路,那么就不要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成功需要信念,但也需要智慧,要懂得坚持,但也要勇于放弃。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教条和理论对达到目的是徒劳无功的。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应当去探索、去实践。
盲目的坚持只能把自己带进一个死胡同,甚至将自己永远困在里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成功也许就在转角处。
一位登山者和他的向导在登山途中迷路,向导坚持说:“只要一直往前走,到达最高处,就一定能找到出口。”当他们筋疲力尽地到达山顶时却发现,正确的路与自己走的路仅有几米之遥,而他们却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浪费了许多时间。
就像犹太人有句谚语:“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假如你拿着豆子,坚持要卖掉它,结果一定不尽如人意。犹太人却能够想到将豆子拿回家,加上水让豆子变成豆芽,然后改卖豆芽,或者干脆让豆芽长成豆苗,将这些豆苗移植到花盆里,当做盆景来卖……
道理是相同的。成功是简单的,但如果你走错了路,找错了地方,敲错了门,成功就会变得复杂,因此,应当学会变通,及时审查自己走过的路是否正确,别让暂时的不成功在错误的坚持下成为永远的不成功。
举考试并没有垂青于他,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最后落得个断腿而死。倘若孔乙己不固执坚持,稍具理性,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倘若人生目标错误,即使坚持到海枯石烂,也必定胜利无望。
与孔乙己不同,伟大的文学家歌德,一生创作了无数令人感动的佳作,但你也许不知道,歌德年轻时候的理想却是画家。由于对色彩有着极强的敏感度,因此很长时间他都沉浸在画板里,渴望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天地,他用了十年的时间不断拜师学习,磨炼自己,但画技依然平平,歌德常常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而苦恼不已。
后来,歌德在与朋友到意大利游玩的时候欣赏到了许多知名画家的真迹,他终于认清了自己所处的水平,不禁为自己自以为是的才华感到羞愧,他突然意识到,可能自己花上一辈子的精力也达不到那些大师的境界。
此后,歌德放弃了自己的苦闷和牢骚,放弃了怀才不遇的想法,将精力转移到文学上,最后成了闻名世界的一代文豪。如果当时歌德坚持绘画,就无法成为一个为世人所知的大作家歌德。
我们应该学会谨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选择,及时审视选择的方向,并适时作出调整,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问题,放掉无谓的坚持,这样我们才会离成功更近一些。
“坚持”的精神固然可贵,但不能因此失去方向。当你从事某种工作或者做某件事情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可行的方案,才有达成目标的可能。否则,最后只能是因迷失方向而不得不遗憾地以失败告终。
“坚持”的精神值得提倡,但不值得盲从,决定胜利的因素不只是“坚持”,更多的时候是智慧,甚至是放弃。
坚持固然可贵,放弃也并不可耻,但如果只是为了所谓的坚持而去坚持,那么这样的坚持就没有任何意义。坚持并不难,难的是让人们放弃错误的观点,从坚持的锁链中将自己放开去追求正确的道路。
误解二:只做第一名
一位无氧登山运动员,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已经到达了6400米的高度。这时,他逐渐感到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和队友打了个招呼,就悠然下山去了。后来,有人为他感到惋惜:“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呢?只要再向上爬100米,就可以跨越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啦!”对此,这位登山运动员回答得很干脆:“我很清楚,6400米的海拔,已经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对此一点都不感到遗憾。”
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选择放弃,谁不想在这时候为自己争口气呢?
当我们不断鼓励自己去争第一名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更应当尊重自己,在恰当的时间停止。不争第一名,并非不求上进,就像这名登山者,在距离死亡线一百米的地方,本来可以挑战一下极限,但他却选择悠然下山,试想,如果这位登山者由于体力不支而牺牲了性命,难道这就是值得人们称赞的所谓上进吗?
每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极限,当你勉强自己超越这个极限的时候,就会受到伤害。如果登山者不顾自己的身体感受,勉强继续向上攀登,很可能会在没有到达死亡线的时候就失去生命,如此“争求上进”便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那位悠然下山的登山者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是应该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这个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向上爬的年月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向上爬,每爬上一处,都觊觎着更高点,甚至全然不顾脚下的基石是否坚固,能否承受得起欲望的重量,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身处险境,甚至还在无视人们的愤怒和鄙夷。
许多人错误地将成功定义为“第一”,只有第一才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我们不能否定第一是一种成功,但是,只有第一才是成功的概念则是对成功的误解。
这种误解的由来应当从上学的时候说起。很多孩子在父母“争取考个第一名”“要得第一名”等语言的刺激下,常常会产生只有第一才是成功的错误想法。而事实上,许多成功的人,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并非第一名。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等人曾对560位“高考状元”的成才状况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论为:所谓的“高考状元”,未必就是社会的顶尖人才。同样,不少走出大学校园后成为社会佼佼者的人当中,也很少有人成绩是排第一的。
由此可以看出,只做第一名,并非就是正确的。在追求成功时也是如此。就像那些追求高分数的人,他们虽然得了第一名,创造性思维却大受限制,把自己那些顶尖人物所具备的品质丢得一干二净。因此,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所有人从小就被灌输要具有竞争意识,任何地方都在不断鼓励人们要向高处看,要往高处爬,时时告诫人们要遵循“伟大的拿破仑定律”。但是要知道,一支队伍,将军只有一个,任何事情上,能做到第一名的也只有一个,难道除了将军之外所有人都是失败的吗?相信拿破仑也绝不会认为在他统帅之下的士兵都是失败的士兵。因此,人们不应在“只有第一才是成功”的问题上使自己纠结。
每个人都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将军毕竟占少数,强大的军队还是由众多小卒默默支持。泰戈尔曾说:“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高了。”如果过于关注“第一名”这样的黄金称号,只把功名利禄当做人生的目标,就很容易忘记自己最基本的使命,更不用说获得成功了。
只做第一名的想法往往会让人失去正确的奋斗方向。很多优秀的人才不甘于自我激励,时刻期盼自己能成为世俗评价体系中的佼佼者,这样的人一旦受到打击就很可能会走向消沉。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曾经说:“一个做科学家的人,为拿诺贝尔奖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拿到诺贝尔奖。科学家绝对不可以为了名和利来工作,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可见,这些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工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争得第一才是成功呢?
很显然,成功并非争第一,不做第一也并非不成功。成功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从来没有哪个成功人士告知人们:赚钱多的人就一定比赚钱少的人更成功,官职高的人一定比官职低的人更成功,开私家车的人一定比乘公交车的人更成功。但是,我们也不否定竞争,每个人都应当有竞争意识,只是,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竞争层次和竞争强度。
第一名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第一名,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当你没有成为将军的时候,能够踏踏实实做好一名士兵,也不见得就是失败的人生。
那些不擅长死记硬背却在实践中大展才华的学生,那些缺少领导能力却在特定领域有所成就的技术专家,那些厌恶追名逐利却在知识领域自由翱翔的学者,他们不一定都是第一名,难道这些人都应当被称做失败者吗?
穿鞋的时候,尺码大小,是否舒适,只有自己知道。同样,人在社会中,只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对成功有正确的认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才能体验到成就感。成功不是做第一名,而是做自己的第一名,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锦辉说:“虽然不知道在别人眼里我算不算成功,但我却更加自信和快乐。因为我学会了把远大的理想变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做好每一件事,快乐每一天。我不能确定自己将来能否获得许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对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是成功。成功并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只要我们能在理想的引导下,不断前进,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实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种成功。
并非只有做到第一名才能体会到成功给人带来的满足感。成绩可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标准,不能因为强调一些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因素,更不能片面地推崇“只做第一名”的成功模式而否定已经获得成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