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听傅雷讲美术 (4)
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一些,正如傅雷先生所分析的那样:现存鲁本斯作品最多的地方是在法国,而法国人的民族性与鲁本斯的气质格格不入,不同之处其一在于法国人缺乏史诗意识,而鲁本斯的作品则具有史诗式的夸张、骚乱、狂热,并非一般法国人所能了解的。其二在于鲁本斯缺乏细致的观察力,而这正是法国人所最热心、最关切的。法国人的态度不免会影响了对鲁本斯的总体态度,而这正是由于民族的审美习惯不同所致。
除了以上两点,当然鲁本斯及其作品也有自己的缺陷,虽然他拥有高超的艺术手法,但他“不能以个性极强、观察准确的姿态来把握对象的情绪”,所以他的作品不能获得伦勃朗式的大众喜爱。
五、如何欣赏一幅画——背景与时间的重要性
面对一幅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欣赏它呢?它的美究竟在哪里呢?为什么有人能看出它好在哪里而我却看不出呢?相信有许多朋友在最初欣赏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欣赏一幅画无疑对欣赏者本人的修养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对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或事件有一定的了解,能明白艺术家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其次应该对艺术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在绘画上就应该稍微知道一些关于色彩、线条、构图等等的知识;再次是最好对艺术史有些了解,明白有哪些大师,他们各自的风格与技巧是什么,然后在彼此参照中才能够更好地了解。
从这一节开始,本书将试图总结傅雷先生欣赏绘画的经验,通过一些例子加以详细介绍。我们不仅要知道傅雷先生对一幅画的评价是什么,还要知道他是如何鉴赏的,这样当我们自己面对一幅画的时候,才能以自己的眼光去观赏,并久而久之形成自己审美的标准与习惯,相信傅雷先生的经验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通过几幅名家的画,阐明并了解每一幅画的背景知识,以及画家在题材中所选择的时间的重要性。
《圣方济各出家》与《犹大的吻》
《圣方济各出家》与《犹大的吻》是乔托的两幅画。乔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在绘画上的第一位大师。他出生在佛罗伦萨北部的维斯比亚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关于他个人的历史,“很少确切的资料足资依据。相传他是一个富有思想的聪慧之士,和但丁相契,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
乔托的成名作是为圣方济各教堂画的四幅壁画,他以后所做的画也多是以圣方济各为题材的作品,他所描绘圣母与耶稣事迹的作品,也充满了圣方济各教派的精神。
圣方济各是早于乔托半个世纪的人物,他创立的教派以刻苦、自卑、同情弱者为主,为当时的意大利人民所崇敬。傅雷说,以前人们所认识的宗教是可怕的,圣方济各“却使宗教成为大众的亲切安慰者,他颂赞自然,颂赞生物。相传他向鸟兽说教时,称燕子为‘我的燕姊’,称树木为‘我的树兄’。他说圣母是一个慈母,耶稣是一个娇儿,正和世间一切的慈母爱子一样。他要人们向充满着无边的爱的宗教皈依信服,奉为精神上的主宰”。为了献身宗教,圣方济各毅然离开了富有的家庭,终身过着教徒的清苦生活,表现出伟大的品格。
乔托很崇拜这位圣徒,并运用手中的画笔来歌颂他,表现了画家的倾向和情感。他的艺术也受了圣方济各的教义的影响,以至于傅雷断言,“过去的绘画是不够表现这种含着温柔与眼泪的情绪了。乔托的壁画,即是适应此种新的情绪而产生的新艺术”。
在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详细分析了乔托的两幅画:《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和《圣方济各出家》。傅雷说前者是一个“十分通俗的题材,曾被不少画家采用过;但从没有一个艺人,能像乔托那样把圣方济各的这桩真的故事,描写得真切动人”。他比较乔托与另一位画家委罗内塞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以说明乔托的艺术特色。委罗内塞的《圣安东尼向鱼类说教》是“一个圣者在暴风雨将临的天色下面,做着大演说家的手势,站在岩石上面对着大海”。而乔托的作品则全然不同,里面描绘圣方济各离开了他的同伴,走到路旁,微微低着头,举着手,正在劝告小鸟们“要颂赞造物,因为造物赐予它们这般暖和的衣服,使它们可以借此抵御隆冬的寒冷,并给予它们枝叶茂盛的大树,使它们得以避雨,得以筑巢栖宿”。而小鸟们从树上飞下来,一行一行蹲在他面前,如一群小孩在静听教义一样,有的还信任似地靠得很近,有的则远远地蹲着。
比较这两幅画,就可以看出委罗内塞的作品里面的圣者稍显生硬、夸张,而且一点也不可爱;但乔托的作品则具有真情实感,让人看了能有内心的感动,虽然它也有缺点,“圣者的手,描得良坏,小鸟也画得太大,飞鸟也飞得不行”。傅雷指出新艺术不同于以前的地方:“在构图方面,它更需要严肃与聪明;在观察方面,更需要真实性。”
傅雷还从画家选择绘画题材时的考虑来指导我们如何欣赏一幅画。在描写历史或传说的绘画中,画家要做的第一是要“选择能够归纳全部故事的时间”,第二要把一幅画的题材表明在“一举手一投足的那一分钟内”。他指出乔托不仅要明白地表现一件史实,还要“传达故事中的热情来感动观众”,所以“他不独要选择可以概括全部事实的顶点,并且还要使画中的人物所表现的顶点的时间,同时是观众们感动得要下泪的时间”。傅雷这一段话不仅对艺术家从事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们欣赏艺术作品也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例子,傅雷举出了《圣方济各出家》这幅画。在这幅画中,乔托选择的时间“便是圣方济各脱下衣服投在他父亲脚下,阿西西城主教把一件大氅替他遮蔽裸体”那一瞬间,他父亲大为震怒,使旁边的人不得不按住了他,阻止他去鞭挞他的儿子。路旁的小孩,也因这紧张的场面而叫喊着,在两旁投掷石子。傅雷又举了《基督在十字架下》一画为例子,乔托在这幅画中选择了“圣母俯在耶稣的脸上,想在他紧闭的眼皮下面寻找她孺子的最后一瞥”的时间。
乔托的另一幅画《犹大的吻》也选择了这样一个处于戏剧冲突最紧张的“瞬间”。此画的内容取材于《圣经·马太福音》,说的是耶稣触犯了统治阶级和传统教义,祭司长和长老想用诡计捉住耶稣并杀死他。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犹大和敌人勾结上了,以30块银币的价格出卖了耶稣,约定他与谁亲吻,谁就是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犹大走到耶稣面前请安,耶稣对他说:“犹大,你是想用亲吻的暗号出卖我吗?”耶稣就这样被捕了。
乔托的《犹大的吻》选择了犹大出卖耶稣的那一瞬间:犹大走出人群,上前欲与耶稣亲吻,全画面的人群集中于这一中心,画家特意将这一情节置于强烈的光线下,突出耶稣和犹大尖锐对立,使之成为画面突出的中心。这种无声的对立、短暂而可怕的沉默预示着将爆发出巨大的骚动。
傅雷指出,乔托的全部作品都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这种美由多种和谐构成:“是艺术的内容与外形的和谐;是传说的天真可爱,与画家的无猜及朴素的和谐;是情操与姿势及动作的和谐;是艺术品与真理的和谐;是构图,素描,与合乎壁画的宽大的手法及取材的严肃的和谐。”
乔托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意大利画坛名流之首。佛罗伦萨的权贵们千方百计想请这位大师到自己家里,哪怕稍停片刻也好。据说乔托曾为国王工作过,他在宫廷里无拘无束,而国王对他也是平等相待。在一个大热天,国王对忙碌工作的乔托说:“如果我处在你的地位,我早就去休息了。”乔托却轻松地回答说:“要是我处在您的地位,我也如此。”乔托还与大诗人但丁是好友,但丁在《神曲》中曾提起过他的名字。他是公认的欧洲绘画之父,现实主义画派的鼻祖,他以其艺术实践,对欧洲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牧我的群羊》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巨匠之一,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齐名。他的毡幕图稿中的大部分是讲述《使徒行传》里的故事的。傅雷先生着重讲述了其中的两幅,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一幅《牧我的群羊》,这幅画是与基督教义有关系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背景,就不能更好地了解这幅画。
《牧我的群羊》讲的是基督在巴勒斯坦提比里亚海旁边第三次显灵,任命圣彼得为全世界基督徒的总牧师(也就是后来的教皇)的故事。据记载,那时使徒们正在捕鱼,突然有一个人站在河边,没有人认识他。可是这个陌生人告诉他们:“孩子们,把你们的网投在渔船的右侧,你们便会捕到鱼了。”他们照着他的话做,拉起网来,果然满网是鱼。于是基督一向钟爱的使徒约翰认出他来了,便对彼得说:“这是主啊!”
等他们上岸之后,发现鱼已经煮好,耶稣问彼得:“西门,约翰的儿子,你比他们更爱我吗?”彼得回答他说:“是的,我主,你知道我是爱你的。”耶稣和他说:“牧我的群羊!”他又第二次问:“西门,约翰的儿子,你爱我吗?”彼得答:“是,我主,你知道我爱你。”于是耶稣又说:“牧我的群羊!”第三次,耶稣问:“西门,约翰的儿子,你爱我吗?”彼得仍答道:“主,你知道一切,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又说:“牧我的群羊!”
这是一个单纯而动人的故事,因为重复而更加重了意义与使命的神圣,这里所谓“牧我的群羊”,也就是保护全世界基督徒的意思,基督将主宰基督教的重大使命托付给了彼得。
《牧我的群羊》这幅画描绘的便是这一场景。傅雷先生认为这幅画里的“一切举止、动作、衣褶、风景,都蒙着静谧的伟大性”,并认为这是史诗的方法。
在对这幅画的鉴赏中,傅雷先生又从构图和素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幅画的构图和《圣体争辩》的构图有同样的严肃性,却显得更加自由,艺术家的手法更加纯熟、自然了。在这幅画的画面上:耶稣独自站在画的一端,一群使徒站在另一边。在使徒中,彼得跪在地下听耶稣嘱咐,他与其他使徒有一定的距离,后面十人分成二组,每组四个人,二组中间由二人的一组作为联络。他们脸上受感动的表情,依先后的次序而渐渐显得淡漠。每一组人物中有一个人是主要人物,联系着其他人。所有人物的表情和姿势均不相同,但又极其自然,各个脸相也配合得十分巧妙。
《纺织女》
《纺织女》这幅画对我们理解绘画题材的背景很有意义,因为这幅画有着双重的意义,可以做不同的理解,而它的丰富与复杂,乃至产生歧义正是由于背景及其暗示。在这里,我们将会看到傅雷先生重视“背景”这一欣赏方法的重要性。
委拉斯开兹的《纺织女》取材于希腊神话,其最初的名称是《阿刺克涅的寓言》,但画的却是正在纺织的女工工作的情景,画得真实而生动,洋溢着对劳动者质朴的美的赞颂之情,颇富诗意。
在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纺织工场里一群纺织女工在辛勤工作时的情景,画面近景右方有两个少女正在手脚麻利地缠毛线、纺毛线,有人在提着篮子忙于传送,在她们左侧摇动纺车的是一个中年妇女,更左边还有一个老年的纺织女工在劳动。在这几个人物形象上,画家概括了一个纺织女工的一生。
整个工场的前景忽明忽暗,一只小猫温和地卧在散乱的线团之间,给画面增添了生动活泼之感。在画面正中的远景上是一间明亮的厅堂,正壁面挂着一幅巨大的壁毯,在壁毯前站着几位衣着华丽的贵妇人,她们正在欣赏壁毯,远远看去她们几乎和壁毯上的人物融成了一片,她们所欣赏的壁毯上所织的据说便是《阿刺克涅的寓言》这一神话。
根据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记载:少女阿刺克涅是吕底亚的纺织能手,附近的水中仙女都来看她纺织。后来她竟然向智慧女神雅典娜提出挑战,要进行比赛。在雅典娜所拥有的多种技能之中,也包括纺纱织布。在比赛中,少女阿刺克涅在布上织出了奥林匹斯山上众神们的恋爱故事,这激怒了雅典娜,她大发雷霆,将阿刺克涅的织品撕得粉碎。阿刺克涅见状又是害怕又是气愤,于是上吊自尽。雅典娜女神救活了她,但又把她变成蜘蛛吊在自己的网上,罚她终生纺线不止——在壁毯上所织的图画中,雅典娜头戴钢盔,正举手向那个可怜的少女阿刺克涅施行法术。
有的人认为不仅悬挂的壁毯上描绘的是这一神话故事,便是委拉斯开兹这幅画中的人物也象征性地表现了雅典娜与阿刺克涅比赛的场景。他们认为画面前景中正在纺纱的老妇人是雅典娜的化身,右边背向观众的女子是阿刺克涅的化身,而站在壁毯前欣赏的人物中,左边一位戴希腊头盔、举右手的人便是雅典娜,而中间面向观众的女子便是阿刺克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