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放下逃避,主动解决问题 (2)

“兔人”们对逃避技巧的运用得心应手,他们永远以逃跑的姿势去面对别人的进攻。长此以往,这样的人痴呆了,疯掉了。他们把自己当成拿破仑或上帝,这不是耸人听闻,消极态度产生的结果只会比这更严重。弗兰德斯·邓巴在《精神和肉体》中证实“兔人”会让自己患上很多疾病--一般都是他们常常提起的。这些受其宠爱的疾病被邓巴博士称为“可爱的疾病”。她说:“这并非子虚乌有,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如此。他们为了逃避学校、逃避工作、逃避与恋人争吵等麻烦,会让自己头疼、胃疼、起疹子,产生各种各样的病征。就连伟大的政治家格雷斯顿,时常也为了逃避给虎视眈眈的民众作演讲而患上感冒。”

“兔人”总是无条件地向现实投降,听命于人,不敢激烈抗争。他们就像是摆在门口的那块擦鞋毯子,上面织着“欢迎光临”,然后任凭其他人在自己身上蹭来蹭去。他们从未想过要得到尊重,也只会被人们用来擦鞋。他们就是失败、懦弱、得不到任何机会的消极胆小鬼。

4.运用消极的酸葡萄心理

你明确自己的欲望,却不想付诸行动实现它,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你都不会选择,你只会告诉自己:“我就是很想获得它,但能否得到无关紧要。”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下面我就不再用名人的故事举例,说一说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吧。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每一次小朋友们的聚会上都会出现一个十分健谈的人。此人可谓是聚会的焦点,但我对他很不屑,认为他就是一个“聚会动物”。我暗暗告诉自己不要向那人学习,我在人群当中显得那么的谦逊,那么的深沉。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聚会动物”。很久以后,我领悟了积极态度的力量和消极态度所产生的恶果。我终于明白,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的可笑--这不就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吗?!

5.运用事不关己的态度

这样的人大多躺在别人的阳光下晒太阳,露出一副扬扬自得的表情,纯粹就是个奴仆、马屁精、跟屁虫。他们恭维那些意气风发的积极者,厚颜无耻地对其摇尾巴,追随其左右。他们企图领受到积极生活者所散发出的个性魅力。你曾经见过的那些“知名”人士--如果你记忆力够好的话,就一定对他们在电影院与人厮打、在夜总会用鞋子盛酒喝的事迹印象深刻--那便是例证。这些人不过是和约翰·苏利文--一个获得过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的爱尔兰人--握过手,就因此变得不可一世。

他们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中不知所措,他们大声呼号:“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很脆弱啊,究竟谁能赐给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种人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异常敏感。他们只会阿谀逢迎;只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强者光芒的笼罩,任由其支使;他们还会用情感招数哄骗妻子和他人的同情。此外,毫无主见、情绪波动明显、附庸风雅、异想天开都是这些人的特点。

但是因为依附心理,他们也会心怀愧疚。虽然已经完全放弃了自我,但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心甘情愿。他们明知自己的弱点在于不敢与消极心态作战,不愿尝试积极进取,却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披着胆小如鼠的脆弱外衣,永远不敢奢望成功。

他们乖戾,愤世嫉俗,害怕别人扯下自己的虚伪面皮;他们寄希望于附庸名人,以为这样就能得到接纳和尊重,殊不知他们自己也无法确定这个想法是否真实。时间久了,这样的人便丧失了斗争能力,缺少了信心,可为时已晚,他们已被消极的依赖心理主宰,失去了生活能力。

有一位美国的北方人讲到他第一次到美国最南部地区旅行时的经历:

当时我听到一只猎犬正在撕心裂肺地嚎叫,便大声问当地人:

“您听到狗叫了吗?它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没有人帮助它吗?”

“听到了,您不要担心那只狗,它根本就没事,它只不过是被困在了仙人掌丛中。但它不仅不想出来,而且谁要是帮助它,它就咬谁。”

这可以算是一个消极者的例子,但我们中间还是有不少积极生活的人。

我的朋友弗雷德·费里希在菲律宾吕宋岛时,当地的一个小男孩走到他面前--当时他是在自己的帐篷外面--询问道:

“先生,你需要椰子吗?”

他告诉孩子需要,然后男孩借了他的刀子,走到附近马路对面的椰子林,选了最高的一棵树,像猴子一样敏捷地爬了上去。一会儿,男孩拿回三个大椰子,蹲在地上剥皮。弗雷德·费里希问他:

“你为什么要爬到最高的那棵树上摘椰子?所有的树上都长着椰子啊!难道最好的椰子是长在最高的树上?”

男孩回答:“先生,不是这样的。最高树上的最好椰子被摘的概率最小,因而它被留在树上的时间最久,所以我就能又快又多地摘到好椰子。”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恰好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只留给那些积极者,消极者一点儿机会也没有。甜美的果实并非镜花水月,它们也在等待人们大胆采摘。只要我们积极争取,就一定能获得生活中“最好的椰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失败习以为常,因而获得的甘甜果实少得可怜。我们看他人争取所需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可轮到自身时,便犹豫不决。其实,存在这样想法的人应该感到羞愧,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有误。

我们需要找到让自己陷入消极状态的原因,你可以进行自我分析--是年轻时经历的情感挫折无意中阻碍了你发挥潜力吗?还是其它的什么原因?你也可以寻求心理学家或精神分析学家的帮助,他们会让你看清束缚自己的枷锁,找到致使你消极避世的动因。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你自己寻找根源。经过认真研读本章列举的五种处世方式,你会发现一个沉浸在消极状态中的人并不是有意为之的。回顾一下我们过去的经历,可以肯定,只有当我们运用前两种方式的时候才可能成功;而那些失败的体验,一定是因为我们用了消极的处理问题方式所致。

当我们再次遭遇挫折时,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达成愿望或是认为它超过了自身承受的限度、要将之弃置不顾的时候,一定先扪心自问如下问题:

·我的失落感是不是下意识产生的?

·我之所以会感到困难是不是我自身抵触情绪所引发的反应?

·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自己丧失了竞争力、无法成功完成任务的?这种感觉根源于什么?有什么合理的解释?

·我有竭尽全力地做那些我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吗?上一次这么做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我可能从来没有做过,那么千万不要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投降认输。现在我可以尝试一次,看看结果会怎样。我尝试着做了,但失败了,那么我失败的原因究竟有哪些?这些原因真的存在吗?其中的部分原因我能克服吗?我失败了,那么我是否有尽全力争取过,还是随意敷衍、没有努力、抱了很大的投机心理?

·当我想到成功将近时是否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是什么令我担心?是什么令我紧张?这些原因真的值得我恐惧吗?难道这些原因都不过是帮助我推迟实际行动的微不足道的借口?

·我为什么不愿考虑接受这个建议?我要是赞同了这个建议,是否会与我的愿望、信念以及衣食无忧的生活产生冲突?这个建议是否让我感到自卑?接纳这一建议后,在执行过程中,我会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和责任吗?我目前的生活会受到干扰吗?

·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我是下意识的,还是经过刻意思考的?事到如今,我是不是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的某一个具体目标?找到一个实现梦想、积极处世的方式是否真的对我有帮助?

一定要好好思考上述问题。心理学家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困难,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更不要说合理分析它了。在一次芝加哥中西部心理学会的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必须先认清问题。

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科学而且便于应用,只要应用这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困难,至于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困难,会在行动过程中逐步合理地解决掉。这样的好方法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只要你掌握了它,就相当于掌握了一笔极为丰厚的财富。现在你只需阅读以下内容,就能掌握它的妙用。难以置信吧!

西北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罗伯特·哈伯·.西塞尔教授、阿尔弗雷德·凡·多森副教授以及两位研究生--李斯特·塔德门和哈伯·克劳--共同研究出了一项法则,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步法。此法则是这四位研究人员送给世人的一份礼物。通过实验,他们发现这个四步法不仅在处理问题方面价值巨大,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克服自身缺点,比如懒惰。下面请你跟着我做:拿出一张纸,画出一个四行的表格,在每一行中按顺序填写:

A.目标

B.优势和劣势

C.解决方法

D.好的解决方法的标准

好了,你学会了吧?是不是很简单?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寻求朋友的帮助,那是徒劳的;更不要一个人呆坐在椅子上反复思索一件事,那样更是浪费时间。

上面的方法被称做“西北体系”。在研究报告中西塞尔教授说,这一体系可以迫使受试者者直面自己的目标,并借此解决过半的问题。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混乱的逻辑,以及模棱两可的答案,帮助人们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凡·多森副教授也阐述道:“我们之中有太多人缺乏安全感,并且缺少制订计划的能力,甚至从早上起床开始便不自信。我们这个体系将每一个步骤都分好类,并加上个人的实践规划,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挣脱‘焦虑感’的束缚。”

他援引了一个案例,一位上夜校的学生向他咨询职业规划的问题。那位学生现在从事文秘工作,可她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更有挑战的职位。于是,教授让她填写了“西北体系”。四栏都填好后,教授发现,女秘书在第四栏中填写的是:“敏于思,慎于行;虚心听取导师意见;选修人力资源课程。”这是一个明确的行动计划,她逐一完成后,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信。不久,她向公司提出申请某个主管职位的要求,经过一番考察,她成功了。

这个体系不错吧?许多人通过它获得了成功的机会。要是你现在有什么困难,就马上尝试一下“西北体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