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幽默技巧 点石成金 (3)
像这类看上去很直观的回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非常幽默有趣。因为幽默就是如此微妙,很难知晓其中真谛。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给客人上茶的时候发现茶叶没有了。老婆就让丈夫外出借一点回来。过了好长时间,水开了,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往锅里不停地添水。眼看锅里的水添满了,茶叶还是没有借着。老婆高声叫着:“茶叶不用借了,好在客人也是朋友,干脆让他洗个澡吧!”
学生甲:“你说皇帝的自称是什么?”
学生乙:“是寡人。”
学生甲:“那么皇后的自称是什么呢?”
学生乙:“皇后……是什么来着,噢,想起来了,皇后的自称是寡妇!”
这类借题发挥,是一种逻辑错误的引发,但是按照幽默的技巧,却很巧妙地组接的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老师问学生:“你爸爸在什么单位工作?”
学生说:“寺院里。”
老师问:“在寺院里干什么?”
学生说:“撞钟的。”
老师又问:“你爸爸是和尚?”
学生说:“是的,我爸跟我妈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类幽默不仅巧解了成语,又借题发挥,意在言外,生动有趣。
6.出乎意料的效果
借助片面的、偶然的因素,构成歪曲的推理,使之有一种即荒诞又无谬的逻辑性,机智地将自己从窘境中解脱出来。
人处在窘境中,正如处在愤怒中,是很难幽默得起来的。窘境往往不是在个人独处时产生,而是在人际交往的特殊场合自尊心受到损伤时产生的。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一般人都追求自己形象的出众,然而窘境是以自我形象的破坏为特点的,窘境令人尴尬、难堪、神经紧张。在多数情况下,连正常的智慧都难以发挥,与幽默需要较大的心灵的回旋余地相矛盾,而在窘境中仍然不失去幽默感,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亚伯拉罕·林肯常常取笑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的外表,他有清醒地认识和评价。有一次,他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丑陋的人。一次,我在森林里漫步,遇见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有些吃惊地说:‘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为丑陋的一个人。’我说:‘我是身不由己。’老太太说:‘不,并不是这样。至少你可以呆在家里不出来呀!’”
林肯总统对自己的相貌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或者是他的经验告诉他,他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圈子的时候,最先引起别人注意的大概就是自己比较丑陋的相貌了。而为了与大家的关系不至于有太大的距离,所以,他常常从嘲弄自己的相貌开始。
要能化消极现实为积极情致的幽默,有两个关键:
第一,不为窘境所拘。人之所以为窘境所拘,无非一个原因,那就是面子上很难堪,自尊心受到挫伤。但是愈是感到挫伤就愈是消极,愈缺乏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心理能量。其实这时最聪明的办法是横下一条心,从另一角度去看待产生窘境的原因。第二,对产生窘境的原因作想象的、玄妙的甚至荒诞的解释,并让在座的人与你一起分享你的精神的自我解决。
美国钢铁工会主席亚柏当选该职的时候,到一个地方去演讲——恰巧这个地方的群众,一大半是反对他而投票给另一个候选人的。他并没有为身陷反对者的包围感到发窘,反而说:
“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当选。”细心的读者读到这里,肯定会发生困惑。把反对者当成支持者固然有幽默的意味,但并不强烈,因为这虽然荒唐,但并不巧妙,读者很难看出为什么“反对”成为他胜利的特殊原因。如果有一个荒诞的原因也好,可是这里却并没有提供任何联想线索。没有荒诞的原因,找一个现实些的原因,是否会好些呢?例如说:
“很感谢各位,要不是你们反对我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我早就落选了。”
这并不见得更好一些,原因是太不荒诞了,也就不可能产生心理预期的落差。如果让它荒诞一些呢?如果说:“很感谢各位,你们那么反对我却没有把我送上断头台,要不然,我即使获胜了,也只好没头没脑地站在这里了。”
这样一来,幽默意味就强些,为什么呢?因为它除了更荒谬以外,还更像一种歪理,这得力于“没头没脑”的双关语,使之有一种荒诞的逻辑性。
窘中求趣是一种愿望,但如果没有相当勇敢的、超乎常人的荒谬想象,那也只是愿望而已。有了这样的想象而不善于在想象借助偶然的因素来构成某种歪曲的推理,也是很难成功的。荒谬之妙,就在于荒诞的逻辑性。
荒谬性的逻辑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无理而妙”,越是幽默,同时也就越带纯调笑性;纯调笑性越强,与某种切合实际的办法和道理的距离就越远。反过来说,越是一本正经地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也就越不幽默,越不幽默也就越可能带上某种现实推理的特点;越是带上现实的推理性,幽默就越是让位于机智。
父亲:“贝贝,你上课时都做了些什么?你不说,你的老师把什么都告诉我了。你老实说,你们班上谁最懒?”
贝贝:“这我哪知道啊!”
父亲:“我问你,当别的同学都在看书写字的时候,瞪着眼睛东张西望的是谁?”
贝贝:“那是我们的老师啊!”
这个故事的荒诞色彩并不浓,看起来很合乎通常的规律,因而也具有保护自己的实际效用,所以,在这里的机智超出了幽默感。
在通常情境中人的自尊心不受到任何威胁,心理并未失衡,纯调笑性的幽默往往比机智给人带来更大的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常常是以在场人物的共享为特点的。而在人的安全威胁或尊严遭受损害的严峻关头,纯调笑性的幽默就不能应付现实的危机了,切实可行的机智自然就更为迫切地需要了。
在阿拉伯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机智幽默的大师朱哈(现在他叫阿凡提),他在极端的困境中常以机智取胜。
朱哈想进一座锁了门的果园,他用梯子爬上果园的篱笆,又把梯子搬进园里,再沿着梯子下去,刚一下梯子,他就看见园丁在等着他。
园丁问:“你是谁?到此有何贵干?”
朱哈说:“我是卖梯子的。”
园丁说:“怎么跑到这里来卖梯子?”
朱哈说:“老天爷,难道你不知道梯子是到处都可以卖的呀!”
机智使朱哈摆脱了偷盗的嫌疑。他回答的妙处不在于荒诞,而是很现实——现实到似乎是真实的了。
如果说窘境中的幽默可以无理而妙的话,那么,窘境中的机智可非得是有理而妙的不可。
7.再苦也要乐一乐
在谐音、语义、行为等方面故意误会对方的本来含义,使理解出现偏差,从而触动我们的神经。
先看生活中的一则笑话: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问学生们:“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们回答:“老师,这是屁股。”
老师见学生们说下流话,很气愤,跑到校长室,说同学们骂她。
校长来了:“同学们,谁叫你们侮辱老师?你们看,谁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屁股,这是谁干的?”
老师的画技不高,致使学生们与校长的理解错位,从而触动了我们的笑神经。
引起误会的情形很多,有些是语音方面的,有些是语义方面的,有些是行为方面的。
下面这个语音误会,是不同民族语言交流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理解。
一个到中国来的英国人去商店买钢笔,而货员是位老太大,不懂英语。
英国人说:“pen.”
老太太拿出脸盆给他。
英国人说:“No.”
老大大说不漏,“刚进的怎么会漏呢?”于是照光线,试水,说不漏。
没法交流,英国人走了,临走时说句:“goodbye.”
老太大也很礼貌:“过天来买?也行。明天来买。”
语义方面引起的误会见下例:
一个年轻人常在街上行乞。一天,一位贵妇人对他说:“你这么年轻,实在应该到工厂去。”
“我去过很多工厂,夫人。”乞丐说,“可他们什么也没给我。”
“到工厂去”有两种含义,两种含义分别被两种人理解,造成语义误会。
有些语义误会,是由说话者本身表达不明确造成的。
刘大这天请客,相约的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麻子等人中,只有麻子没来。
到吃饭时间,刘大外出张望,说了一句:“该来没来!”
张三觉得刘大话中有话,就想:难道我不该来却来了。于是他走了。
刘大奇怪,就说:“不该走的又走了!”
李四就觉得该走的可能是他,也走了。
剩下的王五赵六两人都说刘大:“老兄,你怎么这么说话呢?你看,他们都走了。”
刘大很委屈:“我说的又不是他俩。”
王五、赵六都愤愤然:“原来你是说我俩啊!”
行为方面引起的误会在生活中就更多了。
一位老人对街上一些年轻人的穿着很是反感。他对身边站着的人大声说:“看那位,不知是男是女?”
“女的,那是我女儿。”
老人抱歉地说:“啊,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她母亲。”
这人厉声喊道:“我是她的父亲!”
生活中,很多利用误会技法来假装糊涂,调节气氛的幽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下便是两例:
经理见一个烟鬼总是在工作时抽烟,便想了个办法,在墙上写了几个大字:
“工作时不准抽烟!”
谁知这烟鬼依然如故。经理只好当面指指墙上的字对他说:“先生,呶!”
“看见了,经理。”烟鬼说,“您瞧,我从来都是在抽烟的时候放下工作的。”
还有这样的幽默:
法官:“为什么你拾到这批贵重的戒指不交给警察或是失物招领处呢?”
被告:“我倒是有过这个念头,法官大人。可是,当我看到戒指上刻得非常清楚的那句话时,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法官:“那是句什么话。”
被告:“永远属于你。”
8.阴差阳错
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真则假之,假则真之。先是迷惑对方,然后使自己体面地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在一些意外的场合,常常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着实使人尴尬万分。此时要化解难堪的局面,不妨假装糊涂一下。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薇奥拉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境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
一次,排完电视剧,有人给女主角打来紧急电话,导演慌忙去找她。这时,女主角已去浴室洗澡。A室、B室、C室外边都放着拖鞋。这三间浴室属于明星专用,一进门是更衣室,对面玻璃门内是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