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儒道情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5-04-03 17:51:01
最新章节:封底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学本论,下设三个独立章,分别探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注重情感的特点、儒家与道家情感哲学的义理诠释、儒道情感教育与情感实践。下篇论述儒道情感哲学的现代价值,研究了儒情与道情理论与现当代中国的人格建构及人的精神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上架时间:2018-12-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信仰的诗意及存在的复归
本书试图用深邃的反思方式触摸那些深奥的精神秘密—精神、灵魂、价值与诗意的秘密—这一秘密在人类有价值的深度体验中比较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本书中,信仰、精神、灵魂与诗意本质相同、方向一致,都从某个侧面显露了人类存在的根基。本书独有并具有概括力的相互关联的核心概念是:人的多重之我,神性—精神原型及神性—人对应、感应、顺应与合一的存在结构—这是人的信仰型存在结构,也是人基本的精神性存在结构,也是诗意性存在的哲学26.7万字 - 会员
宋代《大学》思想演变研究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经过二程、朱子的提升,最终列入四书之中。因此,宋代《大学》思想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事件。本书对二程、朱子、陆九渊等重要学者的《大学》著述进行了仔细的哲学研究,并对卫湜的《大学集说》进行整理,从而梳理出一条《大学》思想发展演变的线索,即从汉唐时期的博学为政之学向宋代修己治人的理学、心学的转变。对宋代《大学》学术史、思想史研究有一定的补白作用。哲学17.4万字 - 会员
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治理智慧
以“天道”、“人性”为民主与科学的“超越根源”,强调天道、人性与政治的良性互动。良性的政治哲学与公共治理之道,应从天道、人性中汲取资源以建构、丰富和发展自己,并由之培养健全完善的立体人格,使人因此过上幸福的、人性繁盛的生活,而此种生活又反过来促进政治的理性、清明。本书探讨了牟宗三的政治哲学及其后的超越根据和人性基础,及道德的形上学和立体的主体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在公共治理方哲学24.9万字 - 会员
泰州学派研究(第一辑)
泰州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学派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编辑出版,所选论文深入挖掘泰州学派思想内涵,分析其源流与特性,集中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泰州学派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学派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更好推动泰州学派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哲学29万字 - 会员
论语广义
本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新编中国哲学经典阅读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种,以《论语》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儒家义理。本书从古汉语字义和使用习惯与现代汉语的微妙差异、相关礼仪制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对《论语》进行了解读,展示了其中所体现的古代世界的社会与思想,以及所提出的修德的境界与方法。本书认为,孔子不是思辨性的哲学家,而更像是一位建构社会基础秩序的立法者以及文明规哲学21.9万字 - 会员
老子学集刊(第一辑)
《老子学集刊》由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主办,面向海内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对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老子学、道家、道教展开多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明道立德,法真贵朴。每年出版一辑,每辑有一主题。哲学24.4万字 - 会员
性命古训辨证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哲学10.2万字 - 会员
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
郭象、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解释学是庄学史上以解释为形式、以哲学创构为实质的解释典范。他们三家都牢牢抓住传世本《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一语大做文章,以此语契入庄子而展开不同的哲学创构。郭象、船山、太炎不约而同地以“内圣外王之道”契入庄子哲学,与其时代环境、人生履历、个性气质以及本人思想背景有关。郭象生活时代之魏晋、船山生活时代之明清、太炎生活时代之晚近,是中国历史上三个著名的乱世,作为天生异秉哲学35.7万字 - 会员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
本书是以“道德的政治”为核心和主题,在古今、中西的多重视域下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实质进行的整体性地理解和研究。本书既对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之实质内涵、历史传统、构成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又从思维基础、超越根据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梳。一方面回应了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某些思想挑战,主张政治应当具有道德性和应当性;另一方面从学理上澄清了对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误解。作者指出,儒家“道哲学28.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