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套装全5册)
(日)沼野充义编著更新时间:2021-12-03 15:19:51
最新章节:后记——完成二十六次对谈之后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套装全5册)》系列书为东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读目,也是东大文学专业学生基础读本。本册内容收入了美国当代作家利比·英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伯特·坎贝尔、日本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日本文学研究专家饭野有幸、日本俄罗斯文学研究第一人龟山郁夫的对话内容。话题围绕日本传统文学、现代文学的变异以及日本文学本质特点展开,触及了夏目漱石创作的世界性、村上春树作品西化和回归日本、日本诗歌的本质意义、俄国文学在日本的影响等,此外还对日本文学如何步入当代化等问题给予了解答。
译者:王凤 石俊 王宗杰 李先瑞
上架时间:2021-07-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日)沼野充义编著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民国安徽文学史论
安徽自古为中华文学大省,时至民国,因天时、地利、人文诸原因,更加成就斐然。本书突破以往“现代文学史”在时间、内容上的局限,重点关注新旧文学转型期的安徽文学风貌,论述了皖籍南社成员文学成就、清末民初皖籍才媛文学风采、五四绩溪作家群的形成、民国皖籍军事将领的文学著述、民国皖人通俗文学、皖籍文学译者群等问题,力求从一个个特定角度展示民国安徽文学风貌,提请读者关注在以往各类文学史上无人予以系统阐述的文学现文学21.3万字 - 会员
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
本书尝试摆脱“西游学”领域一直以来“以百回本为本位”的思维定势,将目光从百回本小说上拉回,并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由“小说”还原为“故事”,在跨文本视阈内,以“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过程为线索,将小说、戏曲、说唱三种文本系统置于同一平面进行考察,研究它们在重述、再现故事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历史描述,通过对“发轫期”、“聚合期”、“定型期”、“赓续期”等演化阶段的宏观把文学29.9万字 - 会员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文化政治:“民族形式”文艺争论及相关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文化政治》一书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史卜影响深远的“民族形式”文艺论争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中闻现代文学论争与作家文学创作、文化政治建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内涵和意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大大扩展了对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和文学批评的理解。本书细致诠释了理论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论争、文艺理论构建不但具有文化意义,更能通过文学、文化实践改变文化形态,改造社会生活,影响中国社文学25.2万字 - 会员
“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
本书以伊格尔顿、詹姆逊等批评家提出的“形式意识形态”为理论支撑,从文学社会学的视域重审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学现象,将80年代先锋文学的形式实验作为研究主线,探析了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人文语境、历史谱系、语言风格、叙事伦理、精神意象和文化遗产。论著所择取的“形式意识形态”的研究理路,在中国先锋文学的研究中具有较突出的创新性。论著既注重先锋作为“纯文学”标榜的文本价值,亦着力于作为文化现象的先锋文学28.6万字 - 会员
雪莱在中国(1905—1966)
本书主要研究雪莱在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以1905年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刊载的雪莱画像为起点,讨论雪莱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介者中所突出的特质和呈现的观点,以此考察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之关系。文学29.8万字 - 会员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
本书以美国“自我”为圆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部美国小说为半径,从宗教信仰与传统价值观、民族神话与“美国梦”、移民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9·11”创伤与世界主义愿景等方面探讨美国小说对民族性的建构、解构和重构,论述冷战结束后美国“自我”的危机及其引发的自我反思、拯救和展望。本书将文学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有机结合,剖析文学建构世界的能动性和美国民族性的动态性,为理解当代美国文学和理解美国提供了文学19.3万字 - 会员
晚清文学儒家乌托邦叙事研究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代。随着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的短暂勃兴,中国知识分子完成了最初的理想文明政制的创构。这是现代意义上“新中国”想象的起点,也是认识整个20世纪乌托邦思想及其运动发展的基础。本书以儒学现代转型为视野,全面、系统探究晚清乌托邦思潮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影响,总结其时代特征、叙事结构、美学内涵和历史贡献。特别聚焦“今文学”运动与中国近现代乌托邦文学思潮的内在联系,以道德—政文学41.2万字 - 会员
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阅读美学
明清小说评点的兴盛标志着小说阅读的自觉,小说阅读与传统经史的阅读不同,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小说阅读在本质上可称之为是一种审美活动。本书对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围绕阅读审美经验展开,认为对阅读审美经验的探讨构成了明清小说评点中最具有核心意义和价值的理论。评点者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阅读审美经验为核心,一方面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了阅读过程中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并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阅读范式;另一方面则探文学19.7万字 - 会员
孔颖达《礼记正义》文献考察与研究
本书深入解读了《礼记正义》文本,系统揭示了其在文字校勘、文本解读、词句训诂、名物与礼制的考据、礼学思想与政治思想的阐发等方面的成就。同时,对其在校勘、文本考释、训诂与名物、礼制考据上的部分失误或不足,进行必要的商榷或辨正。文学55.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