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山西寺观壁画新证
更新时间:2019-11-29 14:55:48
最新章节:附录 汾阳田村圣母庙碑文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山西现存的古代寺观建筑及壁画在数量上均居我国各省之首,而其中元明两代壁画水平最高。本书即是在田野考证的基础上对山西几处元明清寺观壁画的具体研究,对一些杰出的壁画作品进行个案研究,深入剖析每堂壁画的主题内涵、艺术意蕴以及社会时代背景,既有对老问题的重新思考,也有对一些新材料的发现和深入思辨,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山西壁画、拓展中国古代壁画史以及中国宗教艺术研究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和补缺意义。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1-09-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首都博物馆珍品集萃(第1辑)
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历史、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城市,而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的城市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与北京历史相关的、精美的文物,本书正是对这些文物中的精粹进行解读。书中分别对36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文物进行深度讲解和介绍。这些文物,就时间而言,年代从商至民国时期,就文物门类而言,包括瓷器、玉器、青铜器、佛教造像、金银器、书法、绘画、民俗、石刻碑帖等。这些文物大多与北京相关,或出土于北京,历史26.6万字 - 会员
吐鲁番出土官府帐簿文书研究
本书以新疆吐鲁番地区所出中古官府杂帐簿文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上迄十六国高昌郡,经阚氏、麹氏高昌王国,下至唐代西州时期,中国地方政权及统一王朝治理吐鲁番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北凉计赀出献丝帐、阚氏高昌某郡綵毯帐、唐某年西州高昌县更簿、开元时期北庭客使领料钱抄等吐鲁番出土官府帐簿文书,进一步证明2000多年前新疆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推行郡县制,其政治、经济文化进程与内地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不仅如此,历史16.4万字 - 会员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整理研究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书共收录了中国、俄罗斯、英国收藏的307个编号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纠正了以往录文中的部分错讹之处,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个相对准确且完整的本子。对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书的考释研究,不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条格》等元刊本与今本之异同,还可以了解元代基层审判中沿用古律、重视诏敕的特点。对黑水城出土元代词讼文书中术语、诉讼审判、历史13.5万字 - 会员
殷墟出土陶器
殷墟被誉为中国考古的圣地,殷墟考古九十年来,发现了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陶质类文物,可分为普通陶器(或称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类。通过对包括陶质类文物在内的殷墟文化遗存的综合研究,建立起了晚商文化的分期体系,可与《殷本纪》记载的、经殷墟卜辞中王谱订正的商王世系大致对应。以研究殷墟文化的内部构成以及形成、变化为基础,可进一步探讨商文化、商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群的互动等历史7.2万字 - 会员
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
本书以从汉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画为切入点,来解读图像背后的生动历史。这是一部由线条和色彩绘就的历史,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历史27.7万字 - 会员
秦封泥集存(全2册)
秦封泥是复原秦代职官制度、地理制度极为重要的出土文献。由于其多为盗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国内外公私藏家,陆续发表在各种图书、期刊、报纸、网页,造成学者利用的巨大困难。有鉴于此,《秦封泥集存》对已公布的秦封泥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并根据封泥拓片、照片等内容进行去重处理,以求获得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种、数量等信息,这将对秦的职官郡县构成、变化以及秦的历史研究等产生重要影响。历史18.1万字 - 会员
大唐的颜色:唐三彩面面观
本书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能、出土地、品类、数量、质地、使用痕迹等方面讨论唐三彩的属性,同时,结合古代文献,对唐朝时期的唐三彩诸问题进行探析。此外,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唐三彩的鉴赏心得。历史10.2万字 - 会员
声闻荒外:巴彦诺尔唐墓与铁勒考古研究
巴彦诺尔唐墓是一处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陶俑、壁画等初唐风格的文物,同时发现了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该墓葬和漠北其他铁勒考古遗址的发现,为唐代北方羁縻府州和草原丝绸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历史16.9万字 - 会员
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
自從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儒家八派”的概念之後,由於文獻不足徵,關於孔門後學的研究,雖聚訟紛紜卻並不充分。隨著馬王堆帛書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等出土簡帛的問世,孔門後學研究才有了新的契機。本書聚焦孔門後學,以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對孔子之後孔門後學分化的原因,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及子貢、仲弓的思想貢獻及學派特徵、影響等進行了辨析,力圖廓清重重迷霧,逐漸历史23.7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