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7 18:05:05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文前辅文
献词
前言
导论
一 主要术语及研究方法
二 问题及其缘起
三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四 各章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的理论溯源
第一章 个体何以不具有本体地位——柏拉图的“型相论”对感性个体的遮蔽
引言
第一节 知识与定义
第二节 型相与谓述
小结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个体论对“终极主体”的凸显
第一节 是与实体
第二节 “S是”与“S是P”的差异
第三节 “是什么”(ti esti)与“这一个”(tode ti)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的个体理论之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的理论展开
第三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主谓词颠倒”的批判
第一节 黑格尔的“主谓词颠倒”
第二节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主谓再颠倒限度的揭示
第三节 几点结论和启示
第四章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之悖论的批判
第一节 独显主词个体之“我”
第二节 “唯一者”的吊诡性
第三节 马克思对“唯一者”批判上的两歧性
第四节 对“唯一者”的一个扩展性探讨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限度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提出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
第三节 “现实的个人”的理论限度
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的理论重构
第六章 基于主谓词双重真实的个体观重建
第一节 主谓词的双重真实: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得与失
第二节 基于主谓结构对个体进行分析的复杂性
第三节 个体与世界的“和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