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8 18:07:09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插图
前言
第1章 环境背景:可持续发展与国土空间变革
1.1 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背景
1.1.1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1.1.2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施的实践支撑
1.2 国土空间变革的现实需求
1.2.1 传统空间规划弊端掣肘社会经济发展
1.2.2 机构改革为国土空间变革提供新的契机
1.2.3 国土空间差别化管理的现实要求
第2章 理论框架:系统认知和研究综述
2.1 概念内涵
2.1.1 国土空间
2.1.2 国土空间“双评价”
2.1.3 国土空间功能
2.1.4 国土空间分区
2.1.5 国土空间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
2.2.4 地域功能理论
2.2.5 地域分异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土空间格局相关研究
2.3.2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
2.3.3 国土空间功能相关研究
2.3.4 国土空间优化相关研究
2.3.5 存在问题与思考
第3章 对象界定:自然资源与环境特征
3.1 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关系框架
3.2 自然资源分类
3.2.1 土地资源
3.2.2 水资源
3.2.3 矿产资源
3.2.4 海洋资源
3.3 环境要素界定
3.3.1 自然气候
3.3.2 大气环境
3.3.3 水环境
3.3.4 土壤环境
3.3.5 地形地貌
3.3.6 交通区位
3.3.7 地质环境
3.3.8 自然灾害
3.3.9 海洋环境
3.4 基础数据与指标体系
3.4.1 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基础数据
3.4.2 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基础指标
3.4.3 基础指标数据预处理
3.5 自然资源与环境特征综合分区
第4章 体系梳理:国土功能空间分类体系框架
4.1 现行国土规划分类体系
4.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概述
4.1.2 城乡规划体系概述
4.1.3 主体功能区划体系概述
4.1.4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体系概述
4.2 县域国土功能空间分类体系初探
4.2.1 分类体系构建依据
4.2.2 分类体系构建原则
4.2.3 分类体系衔接方案
第5章 尺度衡量: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精准落地
5.1 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内容尺度
5.1.1 侧重于战略性的全国国土空间“双评价”
5.1.2 侧重于协调性的省级国土空间“双评价”
5.1.3 侧重于实施性的市县乡镇级国土空间“双评价”
5.1.4 侧重于约束性的专项国土空间“双评价”
5.2 国土空间“双评价”工作流程
5.2.1 “双评价”工作准备
5.2.2 “双评价”本底评价和结果校验
5.2.3 “双评价”综合分析
5.2.4 “双评价”成果应用
5.3 县级国土空间功能“双评价”探索
5.3.1 县级国土空间功能“双评价”探索的必要性
5.3.2 县级国土空间功能“双评价”探索思路
第6章 方法搭建:“双评价”概念模型及优化方案
6.1 “双评价”概念模型
6.2 “双评价”指标遴选依据及思路
6.3 “双评价”方法体系确定
6.3.1 县域生态保护功能“双评价”模型构建
6.3.2 县域城镇开发功能“双评价”模型构建
6.3.3 县域农业生产功能“双评价”模型构建
6.3.4 “双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6.3.5 “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6.3.6 “双评价”结果划分方法
6.4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优化方案
6.4.1 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
6.4.2 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优化方案
第7章 案例介绍:G县国土空间功能“双评价”及分区优化
7.1 G县国土空间资源与环境特征
7.1.1 自然地理特征
7.1.2 社会特征
7.2 G县国土空间利用特征及问题诊断
7.2.1 国土空间利用格局特征
7.2.2 国土空间利用景观特征
7.2.3 国土空间集约利用特征
7.2.4 国土空间利用冲突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