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3 14:20:14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价值
1.3.1 战略层面
1.3.2 理论层面
1.3.3 实践层面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
2.2 关于扶贫成效的巩固与拓展研究
2.2.1 关于巩固与拓展的理论研究
2.2.2 关于巩固与拓展的实践部署
2.3 关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与发展的研究
2.3.1 关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研究
2.3.2 关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4 关于绿色扶贫的研究
2.5 研究述评
3 绿色发展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论证
3.1 理论依据
3.1.1 绿色发展理论
3.1.2 “两山”理念
3.1.3 可行能力理论
3.1.4 共同富裕理论
3.1.5 社会生态转型理论
3.2 概念辨析:绿色扶贫、绿色发展与生态扶贫
3.2.1 绿色扶贫的概念界定
3.2.2 绿色发展与绿色扶贫的关系
3.2.3 生态扶贫与绿色扶贫的关系
3.3 理论辨析:贫困与环境的关系
3.3.1 环境脆弱引发贫困论
3.3.2 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3.3.3 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3.4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3.5 绿色扶贫的必要性
3.5.1 绿色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内在要求
3.5.2 绿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目标高度一致
3.5.3 绿色扶贫与乡村振兴实现路径高度重合
3.6 绿色扶贫的重要性
3.6.1 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6.2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6.3 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4 实地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地概况
4.2 数据分析
4.2.1 经济情况
4.2.2 生活情况
4.2.3 生产情况
4.2.4 认知情况
4.2.5 实证调研结论与反思
4.3 调研地实践分析
4.3.1 致贫因素分析
4.3.2 扶贫成效经验
5 绿色扶贫模式构想
5.1 绿色模式总基调
5.2 “生态兴”模式
5.3 “产业兴”模式
5.4 “消费兴”模式
5.5 “文化兴”模式
6 绿色扶贫实践案例
6.1 产业布局有规划
6.1.1 依托天然优势谋篇布局
6.1.2 借助先进模式转型升级
6.2 利益联结有实招
6.2.1 “334”模式
6.2.2 绿色科技赋能造林专业合作社
6.2.3 产业融合发展“3+1”
6.3 基层治理有创新
6.3.1 重塑搬迁社区机能
6.3.2 农民夜校照亮发展路
6.3.3 “移风易俗”树新风、展新貌
6.3.4 大山里走出的“状元郎”
6.3.5 赋能激活新“动力”
6.4 组织保障有底气
6.4.1 乡村党建制度化
6.4.2 机关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6.4.3 金融助力“四带一自、五方联合”
6.4.4 严防死守扶贫惠农底线
7 巩固与拓展的经验总结
7.1 形成脱贫地区的绿色扶贫工作框架
7.2 绿色扶贫的地方性知识发掘与利用
7.3 多样化的绿色发展方式
7.4 “政府+”生态模式的培育
7.5 主体能力的梯度建设
7.6 注重环境保护与开发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8 构建脱贫成效的“绿色”长效机制
8.1 建立可持续的政策保障机制
8.1.1 强化科学谋划与统筹协调的规划制度
8.1.2 筑牢绿色金融保障体系
8.1.3 完善生态补偿的机制建设
8.1.4 设立多方考核与奖惩机制
8.1.5 完善退出机制和返贫预防机制
8.1.6 探索绿色发展先行先试的创新机制
8.2 完善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参与机制
8.2.1 发挥政府在协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