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8 20:02:52
封面
版权信息
主编简介
编委会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与战略选择
时代呼唤新型研发机构
(一)传统研发体系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二)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力量
(三)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意义
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
(一)缓慢起步到蓬勃发展
(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三)机构类型多样
(四)创新资源富集
(五)科技产业创新活跃
(六)政府指引成效初显
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一)国家层面
(二)地方层面
问题与建议
(一)主要问题
(二)政策建议
第二章 机制创新与探索
打造未来石墨烯产业基石的新型研发机构
(一)石墨烯是引领未来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性新兴材料
(二)定位与愿景
(三)迅速发展中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政产学研协同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
(一)“政府+大学+社会资本”的多方共建机制
(二)承载国家意志和对接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创新模式
(三)“研究院+公司”一体两面的有机联动机制
(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多元化的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
践行研发代工,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
(一)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根源探析
(二)研发代工:一对一定制化研发服务,让科学家与企业家同乘一条船
(三)重点案例介绍(BGI—神州轮胎研发代工中心)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设立若干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有机融合的“双轮驱动”模式
(三)推进研发代工模式创新
(四)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三章 光电芯片领域的新型举国体制探索
勇担使命,为国家重大需求而生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下的思考和实践
(三)应运而生
敢为人先,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
(一)点星星之火,造燎原之势
(二)顺创新之大势,探改革之新路
(三)搭建创新之生态,构建光电子产业发展的硬科技产业公地
啃硬骨头,勇攀光子技术之高峰
(一)奇芯光电:攻破全球第一高折射率差、低损耗光子集成技术
(二)赛富乐斯:全球首家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
(三)中科阿尔法:让国内企业用上自己的磁传感器芯片
十年磨剑,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一)培育光子技术领域制造业产业公地
(二)攻克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
(三)培育区域前瞻性、先导性未来产业
不忘初心,开启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
(一)国家开启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
(二)发挥平台“排头兵”作用,向科技自立自强进军
第四章 引领新型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新旗帜
率先实现理事会制度,坚持“三个一流”理念
定位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
将专利作为考核指标,破解“两张皮”顽疾
实现异地的自我拷贝,建设全国成果转化网络
紧紧抓住研发“牛鼻子”,恪守科研机构的边界
依托深圳先进院建设中科院深理工,开辟科教融合新天地
第五章 “科技、管理、文化”三足支撑,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
顶天立地,承启安全与发展重大战略需求
(一)一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引发的思考
(二)公共安全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
(三)新时代国家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四)后疫情时代,国家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新益求新,借力融合区域创新环境
(一)“一圈五区”: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
(二)安徽省:占据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高地
(三)合肥市:多元举措保障公共安全集聚发展提标升级
(四)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科技智库和实践者
(五)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清华方案—合肥模式
同心协力,“科技、管理、文化”筑牢公共安全防护体系
(一)巨灾科学中心:公共安全研究高地
(二)科技护航“生命线”托起城市安全
(三)用数据说话:消防安全治理新模式
(四)工业安全:从云端到身边
(五)普及全民安全意识,布局安全文化与应急科普教育新业态
协同高效,发挥创新集成系统优势
(一)精准定位:“三个有利于”引领发展
(二)资源聚合、市场导向:打造“政产学研资”创新生态
(三)管理创新:科学顶层规划、实行联合治理
(四)机制突破:目标一致、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五)不囿陈规:创新激励、精准考核
第六章 打造新生态领军型科技企业
起:应时代之变,擎科技力臂
(一)中国机器人产业繁荣发展背后的“隐痛”
(二)国家力擎“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三)中部崛起核心增长极的创新“呼唤”
(四)与科创名城合肥的“皖”美“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