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0-22 17:16:15
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地震与地震波
1.1 地震类型与成因
1.2 地震波类型
1.3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4 中国的地震背景
1.5 地震波的数学物理描述
1.6 地震波的衰减
思考与习题
第2章 地震灾害
2.1 地震地质灾害
2.2 水工建筑物的震害
第3章 场地和地基
3.1 场地
3.2 地基
3.3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第4章 水工建筑物抗震简介
4.1 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水准
4.2 地震危险性分析
4.3 地震动
4.4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概况
4.5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和动力特性
第5章 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计算
5.1 抗震计算概述
5.2 地震反应谱
5.3 设计反应谱
5.4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5.5 地震作用的效应折减系数
5.6 地震作用一:地震惯性力
5.7 地震作用二:地震动水压力
5.8 地震作用三:地震动土压力
5.9 动力时程分析法
5.10 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抗震设计
5.11 水工抗震设计计算原则
第6章 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
6.1 概述
6.2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基本方法
6.3 动力人工边界
6.4 基岩内的输入地震波和自由场应力
第7章 人工地震波的拟合
7.1 概述
7.2 人工地震波拟合技术
7.3 人工波拟合流程
7.4 人工波拟合算例
第8章 典型地上结构——进水塔的抗震计算
8.1 工程概况
8.2 计算目的
8.3 计算基本假定
8.4 基本技术路线
8.5 安全评价方法
8.6 计算基本参数
8.7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8.8 进水塔的动态特性
8.9 静、动力叠加计算成果
8.10 结论与建议
第9章 典型地下结构——隧洞的抗震计算
9.1 水工隧洞设计概述
9.2 隧洞抗震计算概述
9.3 隧洞及地下工程的设计计算
9.4 工程实例
9.5 结论及建议
第10章 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展望
附录A 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年)
附录B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01年)
附录C 中国地震动峰值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2001年)
附录D 土的液化判别
附录E 傅里叶级数与傅里叶变换
附录F 随机过程与随机事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