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3-12 15:32:18
封面
版权信息
中华国学文库出版缘起
点校说明
自序
易经
一、论变易、不易皆《易》之大义
二、论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三、论重卦之人当从史迁、扬雄、班固、王充,以为文王
四、论《连山》、《归藏》
五、论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皆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
六、论《易》至孔子始著,于是学士大夫尊信其书
七、论卦辞、爻辞即是系辞,《十翼》之说于古无征
八、论孔子作卦辞、爻辞,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
九、论传经之人惟《易》最详,经义之亡惟《易》最早
十、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
十一、论阴阳灾变为《易》之别传
十二、论孟氏为京氏所托,虞氏传孟学,亦间出道家
十三、论郑、荀、虞三家之义,郑据礼以证《易》,学者可以推补,不必推补爻辰
十四、论《费氏易》传于马、郑、荀、王,而其说不同,王弼以十篇说经,颇得费氏之旨
十五、论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扫术数,瑕瑜不掩,是其定评
十六、论以传附经始于费直,不始于王弼,亦非本于郑君
十七、论宋人图书之学亦出于汉人而不足据
十八、论先天图不可信,朱子《答袁机仲书》乃未定之说
十九、论胡渭之辨甚确,若知《易》皆孔子所作,更不待辨而明
二十、论黄宗羲论《易》取王《注》与程《传》,汉之焦、京,宋之陈、邵,皆所不取,说极平允,近人复理焦、京之绪,又生一障
二十一、论近人说《易》,张惠言为颛门,焦循为通学,学者当先观二家之书
二十二、论象数已具于《易》,求象数者不当求象于《易》之外,更不当求数于《易》之先
二十三、论焦循《易》学深于王弼,故论王弼得失极允
二十四、论焦循以假借说《易》本于《韩诗》,发前人所未发
二十五、论假借说《易》并非穿凿,学者当援例推补
二十六、论《易》说多依托,不当崇信伪书
二十七、论《易》为卜筮作,实为义理作,孔子作卦、爻辞纯以理言,实即羲、文本意
二十八、论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
二十九、论汉人古义多不传,汉碑可以引证
三十、论筮《易》之法,今人以钱代蓍,亦古法之遗
书经
一、论《尚书》分今、古文最先,而《尚书》之今、古文最纠纷难辨
二、论汉时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亦由译语各异
三、论伏生传经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当分《顾命》、《康王之诰》为二,不当数《书序》与《大誓》
四、论古文增多十六篇见《汉志》,增二十四篇为十六卷见孔《疏》,篇数分合、增减皆有明文
五、论《尚书》伪中作伪,屡出不已,其故有二,一则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伪,一则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伪
六、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治《尚书》者不可背伏生《大传》最初之义
七、论伏《传》之后,以《史记》为最早,《史记》引《书》多同今文,不当据为古文
八、论伏《传》、《史记》之后,惟《白虎通》多引今文,两《汉书》及汉碑引《书》,亦皆汉时通行之本
九、论古文无师说,二十九篇之古文说亦参差不合,多不可据
十、论《禹贡》山川当据经文解之,据汉人古义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
十一、论五福、六极明见经文,不得以为术数,五行配五事当从伏《传》、《汉志》
十二、论古文《尚书》说误以《周官》解唐、虞之制
十三、论古文《尚书》说变易今文,乱唐、虞三代之事实
十四、论《尚书》义凡三变,学者各有所据,皆不知专主伏生
十五、论卫、贾、马、郑尊古文而抑今文,其故有二,一则学术久而必变,一则文字久而致讹
十六、论庸生所传已有脱漏,足见古文不如今文,中古文之说亦不可信
十七、论百篇全经不可见,二十九篇篇篇有义,学者当讲求大义,不必考求逸《书》
十八、论《书序》有今、古文之异,《史记》所引《书序》皆今文,可据信
十九、论马、郑、伪孔古文《书序》不尽可据信,致为后人所疑,当以《史记》今文《序》为断
二十、论二十九篇皆完书,后人割裂补亡,殊为多事
二十一、论伪孔经传前人辨之已明,阎若璩、毛奇龄两家之书互有得失,当分别观之
二十二、论焦循称孔《传》之善,亦当分别观之
二十三、论宋儒体会语气胜于前人,而变乱事实不可为训
二十四、论伪孔书相承不废,以其言多近理,然亦有大不近理者,学者不可不知
二十五、论伪古文多重复,且敷衍不切
二十六、论孔《传》尽释经文之可疑,及马、郑古文与今文驳异之可疑
二十七、论《尚书》有不能解者当阙疑,不必强为傅会,汉儒疑辞不必引为确据
二十八、论伪古文言仁言性言诚,乃伪孔袭孔学,非孔学出伪书
二十九、论王柏《书疑》疑古文有见解,特不应并疑今文
三十、论刘逢禄、魏源之解《尚书》多臆说,不可据
三十一、论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皇极经世》、《竹书纪年》所载共和以前之年皆不足据
三十二、论《尚书》是经非史,史家拟《尚书》之非
三十三、论治《尚书》当先看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
诗经
一、论《诗》比他经尤难明,其难明者有八
二、论《诗》有正义,有旁义,即古义亦未尽可信
三、论《关雎》为刺康王诗,鲁、齐、韩三家同
四、论《关雎》刺康王晏朝,诗人作诗之义,《关雎》为正《风》之首,孔子定《诗》之义,汉人已明言之
五、论四始是孔子所定,《仪礼》亦孔子所定,解此乃无疑于合乐《关雎》、工歌《鹿鸣》
六、论班固云《关雎》“哀周道而不伤”为“哀而不伤”之确解
七、论毕公追咏文王、太姒之事以为规谏,范处义说得之,非本有是诗而陈古以讽
八、论魏源以《关雎》、《鹿鸣》为刺纣王,臆说不可信,三家初无此义
九、论四始之说当从《史记》所引《鲁诗》,《诗纬》引《齐诗》异义亦有可推得者
十、论三家亡而毛《传》孤行,人多信毛疑三家,魏源驳辨明快,可为定论
十一、论毛《传》不可信,而明见《汉志》,非马融所作
十二、论以世俗之见解《诗》最谬,《毛诗》亦有不可信者
十三、论毛义不及三家,略举典礼数端可证
十四、论三家《诗》大同小异,《史记·儒林列传》可证
十五、论《诗序》与《书序》同有可信、有不可信,今文可信,古文不可尽信
十六、论朱子不信毛《序》亦有特见,魏源多本其说
十七、论马端临驳朱申毛,可与朱说参看,且能发明风人之旨
十八、论《乐记》疏引《异义》说《郑》诗非必出于三家,魏源据以为三家《诗》,未可执为确证
十九、论毛《序》或以为本之子夏,或以为续于卫宏,皆无明文可据,即以为卫宏续作,亦在郑君之前
二十、论十五《国风》之次当从郑《谱》,世次、篇次三家亦不尽同于毛
二十一、论迹熄《诗》亡说者各异,据三家《诗》,变《风》亦不终于陈灵
二十二、论《诗》齐、鲁、韩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太史公、褚先生、郑君以为有父又感天,乃调停之说
二十三、论《生民》、《玄鸟》、《长发》、《宫》四诗当从三家,不当从毛
二十四、论《鲁颂》为奚斯作,《商颂》当从三家,不当从毛
二十五、论正考父与宋襄公年代可以相及,郑君《六艺论》从三家《诗》,笺毛亦兼采三家
二十六、论郑《谱》、郑《笺》之义知声音之道与政通
二十七、论先鲁、后殷、新周、故宋见《乐纬》,三《颂》有《春秋》存三统之义
二十八、论《左氏传》所歌诗皆传家据已定录之,非孔子之前已有此义
二十九、论赋、比、兴、豳雅、豳颂皆出《周礼》,古文异说不必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