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卖货文案:新媒体文案创作10堂必修课
本书是一本销售文案创作指南,能为读者提供系统的销售文案创作方法,并详细分析了转化率高的销售文案背后的创作逻辑及必备要素。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掌握销售文案创作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以及能让销售文案卖货的技巧和经典模式。本书还逐一介绍了新媒体与电商崛起背景下,几种新兴的销售文案形式的创作方法,包括短视频销售文案、电商销售文案、朋友圈销售文案和直播销售文案,适合短视频平台自媒体从业者、电商平台经营者、微商非遗10.5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5)
本书对2014年全国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经验,分析趋势,探索路径,其中分题报告对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的十类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2014年年度热点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提出建设性建议;大事记部分条目式列举了一年来非遗工作的重要非遗32.4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潮州茶器(1860—2020)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以独特的风格饮誉海内外,是海内外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饮食文化习俗。本书从茶具的角度切入,梳理近代以来潮州陶瓷业经营背景下潮州茶器的发展脉络,归纳饮茶风俗的变化与茶具的时代特点,突出“传承与创新”。全书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潮州茶器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11.8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津派旗袍: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旗袍,作为我国的民族服装,承载着几代手工艺人的智慧与心血,蕴含着我国悠久的特色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旗袍是我国旗袍兴起和发展的前沿,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其制作过程有着严格的规范与标准。本书以翔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津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了解面料、纹样与色彩的选择,领略津派旗袍完整的制作工艺,并以视频方式(二维码)直观呈现操作技艺,旨在为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承发展尽一非遗4.7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
本书从曲艺类非遗为切入点,探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路径。记录包括鼓词、莲花、滩簧、走书、诙谐曲艺、海洋类等传承人的学艺、从艺和授艺生涯,以双语的形式呈现曲艺类非遗的发展,以人文视角聚焦传承人的生活,试图以对话,记录和挖掘与非遗相关的故事和人物。非遗25.2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一捻芳华:非遗绒花教程
绒花制作技艺历经千年传承,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本书不仅是一本绒花技艺入门教程书,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匠人精神。作者刘梅拥有40年绒花制作经验,图书文字翔实,从选材、工具、蚕丝染色到打尖、传花……完整地记录了传统绒花制作的十几道工序。全书图片1100多张,历时半年拍摄,一步一图,甚至一步多图,作者以第一视角带读者边看边做,尽可能展示古法技艺,让更多热爱传统技艺的匠人能够按图索骥,尽快上手。非遗3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河南省纺织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纺织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河南省的纺织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亲赴实地调研,对河南省级及以上的纺织类非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与读者共享了绣、织、印染三大类非遗经典项目的起源发展、风俗趣事、制作工艺与技法、工艺特征与纹样,作品赏析,依据对传承人的深入专访及非遗项目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承建议。本书资料详实、信息丰富、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尤其是大量图非遗7.9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非遗产业学
全书共分为十三章,涵盖了非遗产业及其学科发展的背景、概念、特点与研究意义,并对非遗产业分类、管理、运营及战略做出具体阐释。详细探讨了非遗资源化管理和“活化”、非遗产业发展的机制与态势、非遗产业的商业化和平台化运营模式,以及非遗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和政策建议等内容。通过系统性研究,既揭示了非遗产业发展的阶段、现状与问题,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观念与策略。全书逻辑严密,内容丰富,可作为高校相关课程教材,非遗29.6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中国信息化年鉴2019—2020
《中国信息化年鉴》是全面反映我国信息化建设实况的大型专业资料工具书。本年鉴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主办、《中国信息化年鉴》编委会编辑出版,旨在总结中央及地方信息化发展的全面情况,聚焦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实际问题,深入研究、探讨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展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分享两化融合带来的深刻产业变革,集纪实性、实效性与案例参考性为一体,为国家相关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非遗57.5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甘肃农谚分类校录
农谚是谚语的大宗,是重要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农谚即历代躬耕于陇原的劳动人民,对天、地、人、稼各种传统农业要素的规律性认知和总结,集中反映了他们关于农业生产生活的朴素智慧。本书历时十年,广采历代文献中的甘肃农谚一万六千多条,共分为农本、气象、农时、农艺、作物、灾害、畜牧、林副渔八编,每编之下,再详为之分类,校订异文,并按时代先后依次注明所有采录文献,以明其流传,兼存前人之功。本书以严格的文献整非遗47.8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金声玉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评说
主要介绍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以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各个热点,并对这些热点进行点评。非遗21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本书由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代表项目两部分构成,前者探讨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范围、生存环境、地位与现状、特征、构成与分类及其价值,以及西安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联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网络化保护、西安鼓乐研究等理论问题;后者对分布于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曲艺等类别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开展非遗19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性别与传媒
这本书以清晰易懂的风格,采用符号学、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方法研究媒介中的社会性别,以大量英美媒体中的实例为对象,研究性别与媒体研究领域中新近的重要问题和代表性实例,包括奥普拉·温斯顿等的脱口秀、著名的《四海一家》等杂志以及新闻、广告、当代荧屏和平装本罗曼司,考察21世纪女人和男人中的代表人物是如何变化的,回应了女性主义、酷儿理论以及反种族主义的标准。非遗23.8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角
本书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任务,以分析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的推动作用为出发点,紧密联系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实施的优势,深入分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外在挑战和自身制约,系统论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和策略。中国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一带非遗48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四辑)
本书涉及民俗、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类六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包括彝族服饰、彝族传统婚俗、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彝族克智、毕摩音乐。本书首次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衍变、发展脉络、基本内容、表现形态、基本特征、价值与功能、代表性传承人存续状况,以及传播与影响,并辅以乐谱、照片等大量珍贵的资料,大大增强了全书的资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非遗17.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与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本书总结了非物质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非物质文化创意产业化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对宁波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模式、问题、路径及策略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对宁波以及我国各个地区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有一定的总结凝练、借鉴意义或参考价值。非遗12.9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与重建:武陵山实践
本书关注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态之间,与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旨在通过重建动态、完整、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武陵山片区体育非遗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非遗18.7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本书设有“非遗促进乡村振兴:理论探索”“非遗促进乡村振兴:实践与经验”“社区的主体性与乡村振兴”“遗产旅游与乡村振兴”等九个专题,收录了《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过去是迷信,现在不同了”:振兴越南北部偏远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身份——以越南安沛省文安县岱依族为例》等文章。非遗37.8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信息系统学报(第11辑)
陈国青主编的《信息系统学报(第11辑)》收录了多篇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内容涵盖多个不同的研究主题和多样化的方法论。其中包括武汉纺织大学夏火松等对国内外电子商务关键成功因素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刘茂长等基于TOE模型的电子商务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研究;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邓之宏等对中国C2C市场电子服务质量、信任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江苏科技大学田剑等对C2C网上拍卖交易前初始信任影响因素研究;电非遗11.7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一辑)
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留存人类的共同记忆,呈现民族的文脉和精神的家园,凉山州抢先谋划分期编写出版《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这是非遗保护又一实实在在的基础性工作。文中主要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彝族火把节、甲搓舞、彝族口弦音乐、《玛牧》、毕摩绘画等。非遗11.5万字2.3万人气